明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出自《外储说左上》)
君主只是喜好华而不实的言辞、好务虚的作风,群臣士民就会都变成言辞浮夸、行为迂远之徒。究其根因,在于君主自身不能辨自身利益之本末,不知道对于国家和君位而言那些是重要的、哪些是紧急的。
故事1:田鸠论墨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个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自实践起来还是不错的,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为什么?”田坞说:“过去秦国君主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叫晋国为他女儿准备好装饰,衣着华丽的陪嫁女子有七十人。到了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媵妾,却看不起秦君的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妾,不能说是善于嫁女。楚国有个在郑国出卖宝珠的人,他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匣子用香料熏过,用珠玉作缀,用玫瑰装饰,用翡翠连结。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把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叫做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宝珠。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是一些漂亮动听的话,君主只看文采而不管它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道术,阐明圣人言论,希望广泛地告知人们。如果修饰文辞的话,他就担心人们会留意于文采而忘了它的内在价值,从而造成因为文辞而损害实用的恶果。这和楚人卖宝珠、秦君嫁女儿是同一类型的事,所以墨子的话很多,但不动听。”
【解】:
墨子知本末,务本者必使末不掩本,所以不会把精力过多投放在细枝末节上,还会有意识避免因过多修辞分散了人们对事情本体的注意力。秦君不知本末,让陪嫁丫头夺了出嫁女儿的风头。买椟还珠的典故中,郑人看中了装主子的盒子而丢舍了珠子,也正是不知本末,才把本末倒置。
故事2:墨子为木鸢
墨子用木头制作了一只飞鸢,经过三年才制成,飞了一天就坏了。弟子说:“先生手艺真巧,竟能达到让木鸢高飞的境界。”墨子说:“我比不上制造车的人手艺高超。他们用细小的木头,不费一天功夫,就能牵引三十石的重量,走很远的路,出很大的力,并且可以用很多年。现在我做了木鸢,三年做成,才飞了一天就坏了。”惠子听到后说:“墨子真精明——他知道做车较是精明的,做木鸢是笨拙的。”
【解】:
在墨子眼中,功用为本,其余为末,此谓知本末。
故事3:射稽唱歌
宋王和齐国作对时,专为习武修建宫殿。讴癸唱起歌来,走路的人停下来观看,建筑的人不感到疲劳。宋王听说后,召见讴癸并加以赏赐。讴癸回答说:“我老师射稽的歌,唱得比我还好。”宋王召来射稽让他唱歌,但走路的人还不停地走,建筑的人也感到疲倦。宋王说:“走路的人还不停地走,建筑的人也感到疲劳,射稽唱得不如你好,这是为什么?”讴癸回答说:“大王可以检查一下我们两人的功效。”讴癸唱歌时建筑的人只筑了四板,射稽唱歌时却筑了八板;再检查墙的坚固程度,讴癸唱歌时筑的墙能打进去五寸,射稽唱歌时筑的墙只能打进去两寸。
【解】:
一个是让人们驻足倾听的动听歌曲,一个是让人们不知不觉中工作状态被激发的歌曲,孰优孰劣?讴癸知本末,以后者为优。这个故事还是反映了以功用为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