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一瓶”——看似简单的促销方式,却在市场上和消费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康师傅、统一等茶饮料的“大鳄”都在开展“再来一瓶”的活动,基本没什么变化,活动形式和内容都一样,只是康师傅茶饮料系列产品的中奖率似乎更高。
“再来一瓶”并不是康师傅、统一的原创。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啤酒企业就已开始做开盖有奖活动。虽然啤酒行业的开盖有奖活动进行得很早,但影响力远远没有现在的大。究其原因:一是啤酒行业当时的集中度不高,往往是以区域市场为主,从营销角度看,仅仅是一种竞争战术。二是从市场环境看,互联网的发展远没有今天发达,这种促销方式只是单方面进行,不能形成互动效应。三是从形式上看,啤酒行业的开盖有奖活动是消费者活动,但从实际效果看,却变成了终端的进货激励、人员促销的推动政策。也就是说,在终端竞争白热化的阶段,开盖有奖活动可以提高终端进货和酒店、餐馆服务员推荐的积极性。
一个瓶盖中奖的金额不等,大奖很少,大多数瓶盖都被小店老板或服务员在打开瓶盖的时候截留了。关键是啤酒和茶饮料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有很大差别,大家都知道,朋友聚在一起喝啤酒,一般不会只喝一瓶,反正都要喝,大家都会点有奖的啤酒喝,试试运气;而喝茶就不同了,很少有人连喝几瓶,中不中奖,关注度不高。
这就是饮料很难通过开盖有奖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的主要原因,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茶饮料行业的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等饮料行业巨头改良开盖有奖活动,不以现金奖励,而是用奖励同类产品的方式取得了成功。
(一)“再来一瓶”是一种营销战略
康师傅“再来一瓶”的最终用意,绝不仅仅是用促销的方式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制造壁垒,因为统一、可口可乐也在做这样的促销活动。如果仅从营销战术上看,这种方法无疑是“不可取”的,企业存在的根本是盈利,按照康师傅公布的茶饮料20%的中奖率来算,其产品相当于打8折,康师傅15瓶装32元/箱,每瓶2.13元,8折就是1.71元/瓶,能赚钱吗?我们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兑奖率有多高?这是康师傅打击竞争对手和打击二三线品牌的撒手锏。据行业内资深人士说:“一般的开盖有奖、‘再来一瓶’活动的兑奖率在50%以下,甚至某些品牌的有奖活动的兑奖率在10%以下。”二是从战略层面看,在旺季,茶饮料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康师傅压力巨大,不进则退,要想稳固领先的地位,就必须遏制竞争对手。
这是一种以攻为守的战略。领导品牌有两次抢占市场的机会,但先发制人,就会让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的品牌“风雨飘摇”。道理很简单,就是让对手的渠道受阻,货进不了终端,试想压力有多大。就算短期内不赚钱(前面已经分析过,不可能不赚钱),也要让竞争品牌或“杂牌军”分不到一杯羹。
(二)“再来一瓶”的营销原理
如果在10年前做这样的活动,不论从创意还是从营销战略看,都是很难成功的,但现在的营销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舒尔茨说:“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传统营销,互联网营销的本质是人际关系营销……”
汤姆·海斯和迈克尔·马隆在《湿营销:最具颠覆性的营销革命》一书中说:“回归人性的真诚关怀,回到人类社会之初,那个充满感情和信任的人际关系中。”他们预言:随着互联网的深刻变化,营销已由“干”营销,变成了今天的“湿”营销。
“湿”营销是指借由互联网上的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聚合某个群体,并以温和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品牌的追随者,赋予消费者力量,鼓励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贡献和分享内容,从而影响商家的新产品开发、市场调研、品牌管理等营销新战略。
当你打开一瓶饮料的时候,想想“再来一瓶”,是不是希望碰碰运气,是不是觉得有小小的乐趣,与那种冷冰冰的理性营销形成鲜明对比。
(三)没有真相
康师傅这么做的目的,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来,无非是继续巩固茶饮料的领导地位,打击二三线品牌在旺季上量。但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促销大战中,康师傅大获全胜。
凡事有利必有弊,此活动也不是没有负面影响。可能会因为兑奖不到位而落下“不诚信”的口实,有“不正当竞争”的嫌疑,成为行业的“营销公敌”。
我倒不是因为想知道这些所谓的“真相”,而是希望任何营销方式都有可持续性,而不是损害和透支企业和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