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说“道”。《中庸》第二句讲“率性之谓道”,我们经常称某些人是耿直之人、率性之人,但这里的“率性”不是这个意思。“率”,是遵循之意;“性”,指的是天命;“率性”,就是指遵循于天命、遵循于自然本性而行。所以,只有一个体道而行的人,才能称之为“率性”,才能说是得道了。
“率性之为道”,就是给“道”下了一个定义。当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儒、释、道三家都在谈“道”,都离不开“道”,但是,儒、释、道三家对“道”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从儒家“四书”来看,儒家之道主要是侧重于大人君子入世建功立业,是入世之道,是要进入人群当中,与社会人生打成一片,以此来建功立业。所以,儒家之道的重点是社会之道。那么道家呢?它所侧重的是自然之道,道家讲大道自然、道法自然,就是标榜一种非常逍遥自在的状态,它更重视人的自然生命,所以道家修道看重养生。比如传统的中医,主要遵循的就是道家的自然之道,重视的是自然生命,讲究养生、全身,讲究延年益寿。而佛家之道,更多是侧重于人的精神之道,把人的精神运行的结构,分析得极为透彻。佛家的学问非常精深,可以说把我们每一个念头的起处、落处,把我们复杂精神运动中的每一种细微的现象,都揭示得一清二楚。佛教让我们从精神的细微之处下手,一步一步地去面对我们的自心,认识我们的心性,从而与大道相合,把每一个人心中的所谓的佛性,都完全彰显出来。
虽然儒、释、道三家在对“道”的切入角度上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它们都是在用各自的方式,让人们体道而行、率性而行。
对于我们而言,不管是儒家的圣贤之道,还是道家的修真养身之道,还是佛家的见性成佛之道,都是值得我们去敬仰、去追随的。从儒释道三家的历史上看,每一家里面都有无数得道高人、无数的大德君子,以他们各自的方式去体道、行道。我们要明白这一点,无论他们是从哪一门入道,最终都入的是不二法门。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不管从哪一门入手学修,只要是真正发心在道上行的人,只要是真正发愿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求道、去体道、去行道的人,在人群当中都非常了不起、非常稀有难得、非常值得我们尊敬!
我们龙江书院在2004年开张时,冯老师就将其定位为一个真正学修圣贤之道的道场,而不是什么所谓的文化产业或培训机构。他老人家希望的是,大家能够在这里发心求道,像历代圣贤一样,也能够用自己的生命去率性而为,去体道、去明道、去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