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为一家大型上市国有企业(Y企业)服务。该企业前身成立于解放前,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老”企业。企业职工有将近20000人,工种涵盖类型比较全,以生产制造型员工为主,大概在60%以上。该企业最初实行基础工资制,员工收入主要由基础工资(年功工资)、基本工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设定)、浮动工资(根据业绩和单位工资总额进行分配)、补贴及津贴等构成。年底,Y企业根据公司效益和国资委核定的年度薪酬总额确定年度奖金。从收入水平来讲,Y企业员工的收入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 该企业目前薪酬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第一,工资体系不统一、不明确。同样的工种,在不同的单位,收入结构和收入水平差别很大;第二,由于结构上的不统一,造成员工工资收入的比例极其不合理,极端的情况甚至出现固浮比达到1:9。第三,缺乏调薪依据和工资总额管控的有效方式。 从2006年底该企业完成薪酬体系设计至今,体系已经运行了将近七个年头。从整体运行状况来看,效果良好。如果将整个体系设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的话,一个阶段是通过技术来解决系统设计的问题,另一个是设计运行过程中的维护问题。 2008年底,我与该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过一次深度交流,从交流中我得知该企业在薪酬管理系统设计完成后,试运行了一年时间,并于2008年1月份正式全面实行。2009年,体系正式运行一年有余,根据设计要求,Y企业需要对员工薪酬进行调整与维护,即将面临调整问题。 Y企业计划在当年年底调整,2010年1月份实施更新。Y企业初步确定2010年的工资总额增长在8%左右。自2006年设计完之后,员工总体的反映不错,积极的方面是大家普遍感觉公平了,而且薪酬结构清晰,每个人基本上都知道自己应该能拿多少、做到什么程度能拿多少。 按照原来改革之前的方式,企业每年都将工资涨的部分增加到浮动部分中,通过设立新名目或单纯的增加额度,而这部分最不好控制。原先很多员工感觉不公平,跟这种调整方式有很大关系。2009年度工资总额增长有8%的上浮空间,从操作层面上看,这部分钱应当怎么给?按照什么标准给?而且不能对薪酬体系造成冲击。面临调整,员工的期望又被激发出来。所以,这次调整怎么做,才能既保持公平,又让员工有足够的信心,是Y企业重点考虑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