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虽然很多企业都在开经营分析会,但其实很多中国企业在理解和开经营分析会的质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蓝美咨询(胡明老师所在公司,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抓手,帮企业进行管理改善)经常将经营分析会作为管理提升和从战略到执行过程中的一个有利抓手。
1. 确保战略从纸上落到地上
经营分析会首先是检验战略落地的必要环节。许多企业存在 “战略与执行两层皮”的问题,战略规划与预算制定后常被束之高阁,而经营分析会通过定期跟踪战略目标的推进路径与实际达成情况,确保战略从“纸上”落到
“地上”。例如,某制造业企业通过月度经营分析会发现某新产品线的市场渗透率低于预期,及时调整了渠道策略,避免了资源浪费。
同时,它也是验证经营计划可行性的 “试金石”。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事前预测难以完全精准,通过经营分析会对预测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企业可不断修正预测模型,提升战略规划能力。
如美的集团在预算管理中引入三级预案机制,通过经营分析会动态验证不同市场假设下的策略有效性,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中实现了逆势稳健经营。
2. 更容易找到问题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经营分析会通过两大机制提升管理效率:
l 短周期应对市场变化:传统企业一年一开的总结会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而月度经营分析会以“内部短周期”响应“外部短周期”,例如某快消品企业将经营周期从季度缩短至月度,及时捕捉到消费者偏好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季度营收增长 15%。
l 拆小核算单元的颗粒度分析:比如 “业绩差 1 亿元”很难找到改善方法,但是如果拆解到产品、客户、区域等细分维度,就很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3. 树立用数据说话的文化
经营分析会通过持续的数据通报与分析,培养企业 “用数据说话” 的文化。
在某传统制造业(地板生产企业)项目中,车间员工及管理层(如厂长、车间主任)文化素质较低(多为初中文化,从操作员晋升,依赖经验管理),在企业高速发展中面临管理压力剧增、工厂难管的问题。引入数据化经营分析后,仅用 23 个月便实现显著转变:
l 三位厂长从 “经验驱动” 转向 “数据驱动”,主动关注数据并开展内部
PK。
l 精细化分析能力提升,按 “每平米产品” 维度拆解材料消耗、能耗、人工成本等指标;
l 对比预算、历史趋势及兄弟工厂数据。
4. 消除部门间的分歧
部门间 “屁股决定脑袋” 的本位主义常导致企业目标碎片化,而经营分析会通过财务数据的全景呈现,促进跨部门协同。例如销售部门要求降价促销时,财务部门通过毛利率分析揭示降价对整体利润的影响,引导销售与生产部门共同制定“成本优化 + 精准促销”方案,避免单一部门决策的局限性。
5. 是筛选经营人才的“试金石”
美的集团通过经营分析会观察管理者的业绩完成度、问题分析深度及改善举措有效性,实现
“提前半年人事调整”,将优秀的区域负责人快速提拔至关键岗位,形成 “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选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