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恒瑞、齐鲁、正大天晴等研发驱动型企业为代表,这类企业早在十几年前便确立以研发为核心驱动力的企业战略。从仿制药到模仿创新,从模仿创新再到自主创新,一路走来,自我变革,曲折艰辛。它们长期注重研发的投入,拥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研发团队,以齐鲁制药为例,从海外引入每一个博士,起步年薪就是二三十万美元,这一点就让其他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可以说,正是他们持之以恒的研发投入才换来了今天的百亿规模。在我看来,这些企业家是最值得敬佩的,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又有几人能做到,现在他们也到了大丰收的季节。2015年,恒瑞以7.95亿美元天价将自主研发的一款产品权益卖给了美国一家药企;2017年,又分别以2.23亿美元、3.5亿美元转让了多款自主研发的产品。恒瑞医药的创新产品海外权益转让正式向世界宣告,中国药企也能研发出好产品,也能赚外国人的钱,真是喜大普奔,可喜可贺!
恒瑞、齐鲁无疑是十分成功的,这也让不少新进入医药行业的企业走入了一个误区,总想去复制它们的成功。我就亲眼见证了几家企业在涉足医药行业后,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准备大干一场,干了几年,钱花了不少,一个响都没听到。于是乎,企业家开始迷失了方向,我要给新涉足医药行业的企业家一句忠告,恒瑞、齐鲁模式是不可复制的,那都是历史的产物,罗马城非一日建成,况且现在有更加新颖的模式去借鉴,千万别一条道走到黑,最终受伤的只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