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分享的原因(时间18:39)
黄治国选择全面预算管理作为核心分享内容,并非因其 “高深”,而是因为它是中国企业最欠缺的
“基本功”。离开美的后,黄治国辅导了众多企业,发现一个普遍问题:企业管理者投入大量精力,学习了诸多 “先进理念”,但经营质量却未得到有效提升,根本原因在于 “财经基础薄弱”,如同盖房子未打地基,后续的 “装修” 便失去了支撑。
1.
全面预算管理是经营系统而非财务工具
传统认知中,预算被视为 “财务部门的编表工作”,而美的的预算涵盖 “战略规划 - 经营计划 - 预算编制 - 经营分析 - 绩效考评” 全流程(黄治国称之为 “五 S 闭环”)。具体流程如下:
l 7-8 月开展战略规划:明确明年市场份额提升目标及重点产品。
l 8-9 月制定经营计划:根据战略目标,确定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
l 9 月启动预算编制:将目标细化为具体指标,如营收、成本、利润等。
l 每月进行经营分析:对比预算与实际数据,找出差距并制定改进措施。
l 年底实施绩效考评:依据预算完成情况兑现奖惩。
该闭环的核心并非 “编制报表”,而是 “提前规划”。例如,预判明年产品价格可能下降 5%,则需提前核算成本降低及效率提升的目标,并从当下开始采取改工艺、优化供应链、提高人效等措施,避免明年价格下降时陷入被动。
2.
中国企业普遍缺乏 “算账能力”
部分企业的管理如同 “盲人摸象”:管理者凭感觉决策,依赖经验开展工作。例如,定价时不考虑 “固定成本 + 变动成本”,仅参考竞争对手价格;扩张时不测算 “投资回报期”,盲目追求 “规模扩张”。黄治国接触过一家年营收 10 亿的企业,其管理者无法明确 “盈利产品与亏损产品”,最终因库存积压导致资金链断裂,这并非 “运气不佳”,而是 “未算清账”。
全面预算管理的本质是 “让经营可预测、可控制”。美的能够实现
“稳健增长”,并非未遭遇危机,而是通过预算提前识别风险。例如,当测算出 “现金周期超过 45 天可能出现资金短缺” 时,会提前采取压缩库存、加快回款等措施;当发现 “某产品边际贡献为负” 时,会果断停产。
3.预算是应对 “内卷” 的必要技能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对 “性价比” 愈发看重,这意味着 “成本效率” 是企业生存的关键。预算管理能帮助企业核算 “隐性成本”:如库存周转缓慢,表面是 “商品未售出”,实则涉及 “资金占用”“仓储费用”“资金利息” 等成本;人效低下,不仅是 “工资支出”,还存在 “机会成本”—— 相同人力本可创造更多价值。
美的应对竞争的逻辑清晰:通过预算将 “效率指标” 设为底线,如人效每年需提升 5%、库存周转每年需加快 10%、现金周期需控制在 30 天以内。这些指标并非主观设定,而是结合 “行业平均水平 + 自身目标” 测算得出,未达标则必须整改。
(二)美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要点
美的的预算管理并无 “秘密”,但其优势在于 “扎实落地”。许多企业未能成功应用预算管理,并非方法错误,而是未把握核心要点。
1.细化核算单元:精准把控经营细节
美的将大型企业拆分为 “小型经营单元”,例如一个事业部下设多个产品线,每个产品线单独核算;一个分公司包含多个门店,每个门店单独考核。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风险可控”:当公司整体业绩不佳时,若某一产品线保持增长,可快速复制其成功经验;当某一门店亏损时,能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整改或关闭措施,避免问题扩大至整体。
反观部分企业,仅核算 “整体账目”,忽略 “细分账目”:公司整体盈利,但某一业务线亏损却未察觉,最终拖累整体业绩。如同大船各船舱漏水却未发现,等到沉没时已无法挽回。
稻盛和夫的管理会计实践与日航拯救案例总结(时间32:48)
稻盛和夫作为顶级管理会计大师,其创造的阿米巴模式本质是 “基于现场的管理会计体系”。他曾明确表示,阿米巴模式的核心是通过会计逻辑实现精细化管理,其中 “单位时间核算”“资产费用化”“加速折旧”“一一对应原则” 等,均为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他还强调 “看不懂经营报表,不能成为合格的经营者”,曾在日本授课时专门讲解损益表基础逻辑,可见其对会计工具的重视。
在拯救日航的案例中,管理会计思维起到关键作用。稻盛和夫进入日航后,首要要求是管理层提供 “分航线算账报告”,即按航线核算经营损益,但日航当时无法提供。这一细节体现其 “分类核算” 理念 —— 只有拆分核算单元,才能发现盈利与亏损的具体环节。此前日航因仅算 “大账”,未察觉部分航线长期亏损,最终导致整体危机。
黄治国指出,这种管理会计逻辑与美的 “拆小利润中心” 思路相通,核心都是通过精细化核算找到问题根源,而非依赖经验判断。这也印证了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的基础性作用。
2.效率指标优先于规模指标
美的预算中,“人效、物效、财效” 为核心指标,优先级高于 “营收规模”。具体如下:
l 人效:人均营收需持续增长。例如,今年 100 人创造 1 亿营收,明年
1.2 亿营收最多使用 110 人(人效提升 8%),否则需优化人员。
l 物效:库存周转需不断加快。例如,今年库存周转为 50 天,明年需缩短至 45 天,否则需调整采购与销售策略。
l 财效:现金周期需持续缩短。通过从 “先货后款” 转变为 “款到发货” 等方式,减少资金占用。
这些指标确保 “规模增长” 与 “效率提升” 同步,避免 “虚胖”。例如,营收从 10 亿增长至 20 亿,人效从
100 万 / 人提升至 150 万 / 人,这才是 “高质量增长”。
中美超市运营效率对比与商业基础差距总结(时间39:41)
黄治国在直播中以超市业态为例,通过中美企业运营数据对比,揭示了中国商业在基础能力上的差距。
从核心指标看,美国 Costco 在毛利率仅 11% 的情况下,能实现 29% 的投资回报率,为全行业最高;沃尔玛毛利率约 20%,投资回报率 15% 左右。而中国的永辉、步步高毛利率高于美企,但投资回报率仅 2%-5%,部分年份甚至为负。
效率差距体现在周转能力上:Costco 库存周转天数最高 29 天,沃尔玛约 30 多天,两家企业一年商品周转可达 12-13 次;中国的永辉、步步高库存周转天数多为 45-70 天,一年仅周转 5-7 次。这种差距直接导致利润空间差异 —— 美企靠高效运营盈利,中国商超则依赖收取门头费、进店费等 “类包租公” 模式。
更深层的差距在于经营逻辑:美国超市以 “极致平效、极致人效、极致商品效力” 为核心,通过精准计算实现多方共赢 —— 股东有回报、员工有收入、供应商能回款、消费者得实惠。中国商超却陷入 “重关系轻运营” 的误区,内部易滋生腐败,供应商回款困难,消费者需支付高价,最终导致全链条低效。
黄治国指出,这种差距并非不可逾越,但需企业回归商业本质,摒弃 “自嗨式探索”,扎实提升核算能力、周转效率等基础功夫,从 “业余选手” 转向 “专业选手”。
3.动态调整预算:平衡计划与灵活
美的的预算并非 “固定不变”,而是 “每月跟踪、及时调整”。例如,当某产品销量未达预期时,并非简单放弃,而是分析原因(价格、渠道、推广等),并针对性调整(降价、更换渠道、增加推广等),直至达标。
但调整需遵循原则:“小单元微调,大方向不变”。例如,某分公司未完成目标时,可调整其营销策略,但公司年度利润目标不会轻易更改,通过其他分公司的增长弥补差距。这种方式既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又具备应对变化的灵活性。
(三)全面预算管理对中国企业的价值(时间47:47)
当前许多企业学习管理时,倾向于追求 “高端概念”,却忽视 “预算” 这一基础工具。实际上,对中国企业而言,预算是 “性价比最高的管理课程”,掌握后可解决 80% 的经营问题。
1.助力管理者聚焦核心战略
管理者的核心任务是 “制定战略”,而非 “处理日常事务”。预算能帮助管理者 “提前规划”,明确 “明年重点方向”“资源投入领域”“潜在风险” 等,后续只需 “关注指标” 而非 “事无巨细地监督”。例如,通过预算明确
“营销费用上限”,无需逐一审批 “广告投放”;明确 “库存上限”,无需时刻担忧 “商品滞销”。
2.为管理层提供清晰目标
部分管理层 “忙碌却无成效”,根源在于 “目标不明确”。预算将公司目标分解至各部门、各岗位:销售部门明确 “月度销量”,生产部门明确 “月度产量”,采购部门明确 “月度采购量”,使全体人员协同发力。例如,美的事业部总经理上任后,首要任务是承接 “预算指标”,全年工作围绕 “完成预算” 展开,避免 “盲目忙碌”。
3.提升企业在竞争中的生存能力
未来行业竞争将愈发激烈,“依靠运气” 的时代已过去,“凭借实力” 的时代已到来。这里的 “实力” 即 “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预算能帮助企业明确 “竞争优势”:例如,当竞争对手现金周期为 60 天时,若自身通过预算优化至 40 天,资金占用更少,抗风险能力更强;当竞争对手人效为 100 万时,若自身通过预算提升至 150 万,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