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之战,发生在今约4600余年前,也既公元前26世纪,黄帝联合炎帝等华夏部族,与蚩尤的九夷部族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这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战争。
当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九夷部落,在其首领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可见建设根据地的思想,从几千年前就有了),由东向西扩张,开始进入中原地区。这时华夏部落与九夷部落之间的一场大战就不可避免了。
当时蚩尤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在兵力上占据略微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华夏各氏族迎战,并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对方进攻(这应该是最早有记载的阵地防御战)。
战争爆发后,适逢暴雨天气,适合来自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行动,黄帝处境不利,曾九战而九败。然而,不久之后,雨季过去,天气放晴,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发动反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气——尘沙漫天和狂风大作,乘蚩尤族部众混乱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率领众部族一举击败敌军,并在冀州之野擒杀其首领蚩尤(这是一次战术奇袭的取胜)。
在战争的尾声,黄帝乘胜追击,扩大了战果,并一举建立了自己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毛主席也教导大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乘胜追击是运动战的作战原则之一)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及炎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