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数字化能变出什么“魔术”

促使文字、图片、视频迅速转向数字格式的是几乎完全相同的动力——随需即得的用户体验。这种要求正在随着互联网成为最大的公共平台而向各个类别的商品延伸,最终,所有的产品都将被数字化。在十几年前还被认为是“科学幻想”的“数字化生存”正在快速地变成现实,图书的数字化可以看作是这一洪流中的小分支。不过,仅仅是这个小分支,已经体现出在供给和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改变会以什么样的速度迅猛到来。

供给是指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存储能力和基于光纤的传输能力都在飞速增长,在今天尚未联网的地方,有一股力量正在推动企业家跨越重重障碍,用网络将世界“拉平”。需求是指已经具备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地方,人们发现,可以随时随地满足需求的“新模式”在成本和效用上远远好于既有模式。现在,我们可以以更低的能耗、更小的成本满足需求,并将这种更好的模式覆盖到更广大的区域。

已被比特化的文字、图片、视频信息创造出了一个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中,一系列的创新正在涌现。下面,我只摘取其中几项看看在数字化基础上可以变出的“魔术”,感受一下为什么一旦尝试,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改变消费习惯,该过程为何不可逆转。

(1)多媒体的图书或杂志。过去,受制于印刷技术,图书和音频、视频必须分开。现在,它们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在各种电子阅读器上,拥有多媒体内容的“互动”杂志格外吸引眼球。中文读者可以在苹果App store中免费下载“周末画报”,感受这种“新”杂志。它们完全不用遵循以往只适用于文字的排版规则,在同主题报道中可以点击收看现场视频,可以听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专家分析,还可以浏览高分辨率的图片。在这里,信息盛宴正在上演——只要同为数字载体,一切都可以任意组合。

(2)“即需即用”更加专业化,如机器翻译。过去,不懂外语的人们必须携带大部头的字典,字对字地翻译,才能大致看懂外文;不同语言之间的实时对话需要人工翻译才能实现。现在,计算机已经存储了大量的词汇,它可以承担相当程度上的字对字翻译工作,再即时地把结果传送回来。这就是机器翻译的原理——相当于快速的“随需查阅”的万能字典。虽然人类的语言有许多微妙之处,还有一词多义、虚词的使用等不容易字对字翻译的难题,让机器翻译的结果还不太“自然”,但是,人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前景——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帮助下随时地、无障碍地沟通。

(3)协同创作成为可能。古腾堡计划其实已经有了协同工作的雏形,这个计划后来是由全世界不同地方的志愿者完成公版书的数字化,再传送回古腾堡的服务器。此外,还有一个公益项目将协同工作的作用发挥得更好——维基百科(中文的对应项目是百度百科或互动百科)。这部书是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创作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著作,远超清朝的《四库全书》或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只能以数字形式、通过协同创作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