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打开拼搏奋斗文化的正确姿势
发言嘉宾:
杨 杜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华夏基石领衔专家
姚 宇 中设设计集团副总裁
丁 嵘 中设设计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张建国 人瑞集团董事长,华为首任主管人力资源副总裁
彭剑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华夏基石董事长
特邀主持:
张小峰 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
策划/主持/文字编辑:
尚艳玲 《洞察—华夏基石管理评论》主编
开场语:国内外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改革开放加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多年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国外有些观察家更是把中国的经济奇迹称为“勤劳革命”,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推动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但他们也同时发出疑问:中国人还能拼多久?
起因在于有段时间中国社会各界热议的“996”工作制。关于“996”工作制的争议,很大程度是由于模糊了工作时长和拼搏奋斗的概念,把拼搏奋斗等同于超时工作或者等同于强制加班。最终,这场争论平息于《人民日报》发声“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
拼搏奋斗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信念,一种勇于担当、孜孜以求更好的职业态度,绝不简单是一个时间概念,更不等同于延长工作时间。正如《人民日报》评论中指出的:“今天,从梦想改变命运的个体,到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负重前行的企业,再到我们这个正在进行复兴冲刺的民族,都仍然需要奋斗精神、需要艰辛劳动。拼搏奋斗,仍将是我们这个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词。”
对中国企业而言,一方面要承受经济下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处于从资源型驱动到人才与创新驱动、谋求品质发展的转型升级关键,激活人才价值创造的激情与活力、激发拼搏奋斗精神实现企业跨越生命周期实现持续成长,仍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才管理的主旋律。
但企业也必须正面一个现实挑战,那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劳动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劳动者更要求“有价值的工作”与“美好生活”的平衡、物质的高需求与精神的高需求并存。这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如何既要依靠员工的汗水,又要激发员工的灵感;既要让员工努力工作,又要激发员工更高效工作;既要满足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又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
今天,企业究竟该如何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