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一个真正履行诚者之道的人,绝不会只顾自己成就,他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能成就别人,成就众生。佛教里面经常讲“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看起来有一个先后次序,先自利、自度,然后再利他、度人,实际上,真正的自度就是度人,真正的自利就是利他。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是一体两面,所以佛教里爱讲“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成己,就是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精神达到最高的境界。这个最高的境界,在儒家看来,就是“仁”。仁者爱人,有着无私大爱,心怀天下苍生。用佛家的话来说,成仁,就是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提大道,这是“仁”的最高境界。成物,就是成就他人的愿望,成就自他的事业。要想在复杂的社会人事之中,完成一番伟大的圣贤事业,没有智慧,或者智慧不高明怎么行呢?所以,成物乃是圣贤智慧的体现。
虽然这里有成己、成物之分,有仁、知的不同结果,但是,最终还是归元不二的。心物一元,悲智双运,最终还是要归结为自身的修养。所以孔夫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重要的是把自身的私欲克服掉,让自己精神中的一念之诚发挥出来,让我们的行为举止,回到古圣先贤们的礼法当中去。那么,一夫成仁则天下归仁,我们在成就一己之仁的同时,也成就了社会的事业,获得了圆满的人生智慧。
下面是这一章的最后一句,“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就是说,前面讲的“成己”、“成物”、“仁”、“知”,这些都不是外来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本性之中固有的,是“性之德也”。它是与我们这个生命同步的,是与生俱来的,是我们本性中显示出来的德行。
表面看起来,“成己,仁也”,好像是内在的品质、内在的修养境界;而“成物,知也”,则是成就外在的事业。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内外合一,还是心物一元,还是不二法门。正因为如此,对这个成己成物、成仁成知的不二法门,我们才要好好体会,好好参究,因为这是“时措之宜也”。什么叫时措之宜?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运用它,而且结果都是适宜的,能够恰到好处地自利利他、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