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营销重构:缩量时代的逆袭之道

时间713日周日晚1900

专家杨永华

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观峰咨询创办人、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企业重构与重生理论课题组组长。

1996年从体制内辞职下海,在内蒙古伊利等企业工作12年,实现了从“奴隶”到“将军”的职业生涯。

2008年创办观峰咨询机构,观峰咨询有上海观峰,广州观峰以及北京华夏观峰3家独立法人机构,团队100多人,服务酒类食品类企业500多家,创造了近百家经典服务案例,被收入多家高校教材案例库。

出版著作:《重构快消品企业重生之道》《变局下的白酒企业重构》、《变局下的快消品企业实战营销策略》、《快消品经销商如何做大做久》、《重构:升级你的竞争优势》。

2012年提出“企业重构与重生理论体系”,经过近8年的实践和研究,不仅解决了企业困顿,还为中国企业的“理论自信”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了互联网时代的“理论空窗期”。201810月,企业重构与重生理论正式被中国人民大学确定为理论课题,和观峰咨询联合成立课题组,为中国企业的重构与重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服务。

主持人张本心,识干家(博瑞森图书)创始人&总编辑,22年管理图书策划出版经验。

一、重构的核心逻辑与时代背景

为什么我一直坚持讲重构?这背后其实是对商业本质的理解——变化是常态。如果企业只做些修修补补的调整,没有系统的重构,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确实很难抓住真正的机会。这十几年,我看着很多企业在理解重构的概念后,付出实际努力,最终通过创新收获了成果,这也是我不遗余力讲这个话题的原因。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此重构非彼重构。虽然最早提出这个概念已经过去十几年,基本逻辑没变,但方法和方式确实有了很大变化。现在我们谈缩量时代的逆袭法则,有两个核心前提:

第一个是缩量各个行业的总量都在减少,但另一面,行业的产值却在不断增加。量缩了,产值涨了,这背后其实是价值的重新分配,藏着巨大的机会。

第二个是很多行业的从业者觉得越来越难,尤其是快消品领域的传统行业,不少老司机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了,提了很多困惑。

这次接受识干家的邀请,我提前调研了烘焙、食品饮料、白酒、啤酒等多个领域的朋友,就是想让内容更有针对性。直播嘛,就得讲干货,不能让大家听完觉得没用,那可就违背初衷了。

二、内容创新与商业变现的平衡之道 (时间0738

刚才有朋友问,在直播这种新兴商业模式中,重构过程中如何平衡内容创新与商业变现?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是孪生兄弟

首先说内容创新,这是根本。没有内容创新,商业变现就失去了基础,根本无从谈起。拿我们识干家的直播来说,大家觉得直播就是带货,但其实有两个方向:如果把专家和老师讲的内容看作内容创新,那识干家在这种商业模式下考虑经营问题,最终肯定要实现变现,不然张总这么费心费力做直播,就失去意义了。

再说说商业变现,这是手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本质上是价值交换。凡是不能变现的商业,都是浪费社会资源,甚至可以说不赚钱的公司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

那内容创新要把握什么呢?从直播的角度看,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个是需求和内容的无缝对接。识干家的直播受欢迎,就是因为内容抓住了大家的需求,比如知识传播、认知升级。上次直播时间短,很多朋友没问完,所以这次搞专场,就是为了更深入地满足大家的需求。

第二个是内容要能落地,能即学即用。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思路,那知识传播就失去了价值。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既要启发思考,又要让大家学了就能用。

第三个是内容要有引领性。现在很多内容重复度高,实用性不强,就是因为缺乏引领性。大家看到某家企业成功了,就一窝蜂去模仿,根本不分析适不适合自己,结果就是东施效颦。其实,别人的问题可能恰恰是你的机会,不能因为别人遇到问题,你就不敢往前走。

所以说,内容创新和商业变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内容创新,变现就是昙花一现;没有变现,内容创新也难以持续。

创新需要冷静与长远思考(时间1911

企业在缩量时代若处于急躁焦躁中,难有新思想,易被问题牵着走,错失机会。就像手机卡顿需重启,企业压力大时也需冷静,避免病急乱投医。

长远思考方面,战略本质是现在做什么才有未来。企业不能只看眼下营收,要着眼长远,如品类、营销体系创新需前期投入。同时,创新要避免同质化,需深入研究消费者痛点,而非浮于表面调研。像金星啤酒通过精酿啤酒创新实现增长,便得益于冷静洞察与长远布局。

三、行业缩量不是下滑的借口,逆袭的关键在创新

很多人说行业不行了,但总有企业能逆势增长。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                     黄酒行业整体一直在下滑,但古越龙山的起泡黄酒却能做到月销几百万箱,这就是品类创新的力量。

·                     啤酒行业缩量很厉害,但金星啤酒凭借精酿、果味啤酒等创新,这两年迎来了高光时刻。要知道,金星是有 30 多年历史的传统企业,过去在价格战、规模战中很被动,正是创新让它焕发了生机。

·                     葡萄酒领域,1970 年全球占比还有 37%,现在却下滑到 10% 左右,而啤酒占比反而升到了 37%,这就是消费趋势的轮回,背后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这些案例说明什么?行业缩量不是企业下滑的挡箭牌。洋河前董事长张连东说过一句话,特别值得反思:洋河过去的模式创新成就了过去的成功,而现在的压力和下滑,正是因为受制于过去的创新。意思就是,如果不能突破之前的成功,就只能从下滑走向下滑。很多企业就是被过去的成功束缚了,陷入了重复过去,背叛未来的陷阱。

那怎么打破这种困局呢?

·                     首先要静下来思考。我常说,思想是以思考者的沉静安稳为存在前提的,如果一直处在急躁、焦躁的状态,就不会有新思想,只会被问题牵着鼻子走,根本发现不了机会。就像手机卡顿了,关机重启一下可能就好了,企业在压力下也需要重启,从混乱中找到新方向。

·                     其次要问题思维转向机会思维。成功不是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发现了多少机会。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先生说发展是硬道理,现在也是如此,看不到机会,就很难有新的方法和措施。很多企业陷入价格战、促销战,就是因为产品同质化太严重,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如果能在品类上创新,让产品让顾客尖叫,就能实现不战而胜

·                     最后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快消品企业过去拼抢渠道,但现在得消费者得天下。传统营销体系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环境了,线上传播和线下推广必须结合。古越龙山的起泡黄酒不是靠传统渠道招商、铺烟酒行起来的,而是通过品类创新,靠直播带动领袖人群,逐步爆发的,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做起来了。

四、市场的真相:总量过剩,但结构不足

很多人觉得什么都卖不出去,库存量大,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供给端的总量过剩和同质化竞争。但如果换个角度看需求端,就会发现结构不足”—— 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其实有很大机会。

·                     95% 的企业靠产品活着,5% 的企业靠品牌活着。中小企业和非领袖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产品 + 营销,而行业领导企业靠的是品牌 + 资本。所以中小企业不要盲目跟领袖企业拼,要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发力,比如品类创新。

·                     要警惕伪调研归因错误很多企业做消费者研究,就找 35 个朋友圈的人问问产品好不好吃”“性价比高不高,得到的答案都是好得很,但产品就是卖不动,这就是合成谬误,因为调研对象不对。还有归因错误,就像发烧不一定是感冒,可能是吃多了不消化,也可能是有炎症。产品卖不动,不能简单归咎于竞争太激烈,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买点。

·                     要回到市场的本质,研究需求而不是只看供给很多企业只研究供给,看到的就是总量过剩、同质化竞争;但研究需求就会发现,个性化的产品有机会,甚至有时候越贵的产品越有机会。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完全不同。

其实早几年,行业内流行一句话:换一种思维可以让所有行业都重新做一遍。重做的前提就是重构。后来我把这句话说得更直接:得顾客得市场的思维可以让所有行业重做一遍。比如白象的大骨面、光明乳业的莫斯利安、六个核桃,都是通过品类创新,在原来的市场中开辟了新的空间。

很多人不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别人没做成的事自己也不敢尝试,最后就无路可走。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思考的固化,走不出自己的思维牢笼,就永远没有机会。

五、重构的三大法则:思维、战略、管理

接下来我讲讲重构的几个法则,这些内容在我之前的书里还没写,是准备放到《重构 3.0》里的,今天先跟识干家的朋友们分享。

(一)思维重构:思路决定出路

思维的重构有两个关键点:

·                     第一个是明白得顾客得市场是企业经营的圆心。企业的资产不是厂房、设备,没有顾客,厂房设备就是一堆烂铜废铁。所以要始终检讨自己:是不是以消费者为圆心?产品能不能让顾客尖叫?乔布斯说苹果手机要让顾客尖叫,没有能让顾客尖叫的产品,推销起来会特别难。

·                     第二个是从供给思维转向需求思维。总量过剩是从供给端看到的问题,市场有供给和需求两极,就像阴阳两极。从需求端看,就能发现个性化产品的机会。比如海底捞摆地摊、五星级酒店做夜市,这都是贴近消费者需求的创新,只要能带来营收,就是对的。

(二)战略重构:现在做什么,才有未来

很多企业知道方向,但就是做不到,因为将军赶路,不追小兔,总被短期利益诱惑,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战略的本质不是未来要做什么,而是现在做什么才可能有未来。

·                     要坚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河南有个叫玉坡的酒厂,是有 50 多年历史的老企业,原来推高端产品效果不错,但面对名酒下沉的压力,他们果断调整战略,推口粮酒、光瓶酒,做性价比最高的酒。虽然内部有阻力,但推了几个月后效果非常好。这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知道在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

·                     要平衡短期和长期。中小企业量减之后,固定费用增加,可能走到亏损边缘。这时候有两种选择:一是可持续投入创新,培育未来,哪怕牺牲短期利益,甚至二次创业;二是压缩固定费用,靠节省度日,比如克扣经销商毛利、降低业务团队提成,结果士气没了,市场活力也没了,越来越被动。正确的做法是两手抓:存量部分可以优化价格、促销、提成,保住基本盘;增量部分要加大投入,提高促销力度、提成和经销商利润,全力以赴做增长。

·                     要遵循压强原则聚焦还不够,战略需要压强,就是在关键的品类创新、渠道突破、大单品推广上,要有预算,敢投入,不能瞻前顾后。很多创新不成功,就是因为没有用压强思维,投入不够,坚持不下去。

(三)管理重构:从雇佣制到合伙人制

创新难以落地,很多时候是因为团队的组织模式太传统,还是打工仔的思维。管理重构就要打破这种模式:

·                     要做组织重构,把销售部改为新媒体部、传播部。传统的销售管理、跑单拜访要有,但必须建立新媒体团队,负责视频号、公众号运营。很多企业想做线上,却连个会拍小视频、会剪辑的人都没有,这根本不行。

·                     要从雇佣制转向合伙人制。企业要给团队提供创业平台,让团队和经销商都成为合伙人。比如成立新品事业部,让经销商入股,业务团队变成合伙人,从绩效考核到推广方式,都围绕共同目标来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大家的动力,创新速度才会快。

六、产品重构:抓住痛点,做好创新(时间010403

95% 的企业靠产品活着,所以产品重构非常重要,主要有两个方向:

·                     老品要从质量、成本、效率的角度,重新规划经营体系和预算,优化存量。

·                     新品要找外部的痛点,没有发现痛点,创新就很难成功。每个企业都有品类创新能力,关键是能不能把握住消费者的痛点。

打造新品类有三个忘掉的原则,能帮助大家脱离固化思维:

·                     忘掉超值不要总想着物美价廉”“物超所值,快消品可以往两个方向走:一是 忘不掉的口感,比如辣条、卤味,大家知道可能不健康,但偶尔吃一次就很过瘾;二是健康的价值抓住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要么抓住他的胃,要么抓住他的心。

·                     忘掉渠道品类创新时,不要总想着传统渠道推不动,如果原来的渠道不行,就换渠道,线上线下融合,走进顾客的生活方式和购买方式。很多中小企业推不起传统渠道,因为堆头费、陈列费、推广费太高,而传统渠道已经被一线品牌垄断,再往里面挤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会亏得一塌糊涂。

·                     忘掉卖点。要从怎么卖转变为消费者为什么买才能做到不战而胜。很多产品推到渠道里不动销、不回头,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痛点,还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七、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链接、认知、关系、交易

很多企业想做线上线下一体化,但不知道怎么入手,其实关键是八个字,前提是组织重构 —— 组建新媒体部,拿出专项资金和预算。

·                     链接:过去靠铺货率、陈列面让顾客看到,但现在顾客看到了也不一定买,因为没有信息触达和体验。链接就是靠内容获客、引流,针对品类创新、消费场景、产品买点做线上推广,让线下领袖人群带动线上传播,实现消费者“同时在线”。

·                     认知:和传统大喇叭式广告不同,认知是立体传播企业,比如企业人格化,老板做网红,让品牌有温度。线上引流转化的内容要真情实意,完全交付产品价值,哪怕前期亏损也要投入,就像线下推新品也有投入期一样。

·                     关系:强关系带来强流量,强流量换来强销量。要通过增值服务建立长关系、强关系,比如线上获客后,线下做推介会、回厂游。无论什么时代,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都需要强信任关系,这是守望相助的基础。

·                     交易:要把顾客变成消费商,让他们不仅自己买,还能分享推广。现在微信小店、淘宝等平台都有创新营销方式,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不用走传统渠道,直接结算。很多企业墨守成规,不知道这些工具,错失了机会。

八、案例分享:从困境到逆袭的实战经验

给大家讲两个案例,看看别人是怎么通过重构实现逆袭的。

第一个是金辉名酒货仓。2012 年三公消费受限后,他们主营的名酒团购做不下去了,就像现在的禁酒令严管一样。后来我们给他们策划,反便利而行,做大而少的门店,单店不低于 2000 平方,货卖堆山,打出只卖真酒的口号,用规模和信任吸引顾客。服务上,提供免费雨伞、矿泉水、厕所,甚至请著名经济学家给企业客户做讲座,买酒满 50 万还能免费使用多功能厅。推广上,打破坐店经营,组建团队扫街获客,总部统一做推广。现在他们单店年销过亿,总营收近 20 亿,还在增长。

第二个是卖大型商用鱼缸的企业。原来主要给政府单位、机场等做大型鱼缸,一个几十万上百万,靠团购为主。2012 年国八条颁布后,业务一落千丈,从年销 34 亿跌到 1000 多万,快关门了。后来我们建议他们转民用,做市场化。但民用市场单价低,几千到几万块,他们一开始看不上。我们就帮他们找痛点:老百姓买鱼缸,最大的问题是养不活鱼,觉得晦气。于是他们从卖鱼缸变成卖养鱼解决方案,两万块买鱼缸,包活鱼、包鱼食、包杀菌消毒,一年收维护费,每周上门服务。还引入风水学,免费培训养鱼技巧,让顾客试养 23 个月,鱼死了就换。后来还延伸到卖渔具、搞异业联盟,卖车、保险、装修,最后年销回升到十七八个亿。

这两个案例都证明,无论行业多困难,只要重构商业模式、产品、营销,就能找到新的机会。

九、总结与展望

今天讲了这么多,核心就是重构。在缩量时代,企业不能靠过去的经验活着,要通过思维、战略、管理、产品的全面重构,找到新的增长引擎。

我正在写《重构 3.0》,会结合今年下半年的案例,更深入地讲这些方法,由识干家出版,敬请期待。也欢迎大家读《重构 2.0》,之后我们可以搞读书分享,组织大家去案例企业研学,我带队去交流。

最后想说,未来 3-5 年确实不容易,但危机中总有机会。企业要做的,就是静下来,找痛点,做创新,用重构穿越周期。识干家的使命是让知识为你所用,我希望我的分享能帮大家真正用好这些知识,实现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