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的招人过程,就像往一个有漏洞的水缸里注水,这边人才在进,那边在漏,而漏的速度,远远快于进的速度。
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变成了招聘部,人力资源部的人每天抛头露面,出没于各种招聘场所。他们只干两件事,第一招聘,第二做薪金报表。像员工关系管理,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大量的心理研究,根本就没有做,因为光招人都忙不过来。
即便是这样,但还是面临人才大量外流的情况。记得去年有一个企业创造了最高的流失率纪录——169%,今年不幸又有另一个企业刷新纪录,流失率上升到198%,这就意味着一年流失了两轮。有些企业常年在招聘市场挂牌子招聘,这样的企业在应聘者当中口碑很不好。很多应聘者很聪明,一看某企业长年招聘就跑了。所以人员流失率的问题,是企业要解决一个大问题。
1.人员流失率为什么那么高
现在我们零售行业的人员流失率在30%~50%之间,这么高的流失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很多企业的人资经理这样说:“是因为咱们的工资偏低,希望明年的薪酬能提高5%~10%。”这时候,企业老板就面临一个抉择,提还是不提?提5%~10%本身并不难做,问题是提了以后,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但是企业的税后净收益却减少了5%~10%。
众多零售行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流失的三百人里,有60%~70%都是三个月以内流失的。企业专门采访那些离职者,询问他们离职的原因。人家说:“他告诉我1200元,但是我没想到会这么累,这不是人干的活。特别是新开店的时候,每天干到10点、11点,真是受不了。”
零售行业的1200元是这样挣出来的,所以把好多人都吓跑了。80后的员工,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也没有讲清楚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强度。而且为了招聘,不管张三李四,只要是愿意干就往进招。在这方面,大润发的案例值得企业思考。
大润发所有的中高级管理人在招聘进来后,全部要送到上海周边一个叫嘉定的县城里,那里有一个大润发的封闭式培训基地。所有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要在那里进行两个月的军事化培训。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手机全部关闭。就这么每天被摧残、蹂躏。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干。后来我才发现,零售行业经常起早贪黑,干得多挣得少。而这些新招来的管理人员,在培训的时候已经被蹂躏过了,就会适应一些。而未经过训练的人,就很难适应。
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零售企业在新员工培训方面,好一些的企业培训半天,差一点直接就放在门店卖东西去了。可以想象,一个人从来没干过这件事,也没有师傅带,想哭都不知道找谁去。人到一个很陌生的环境,心里会特别别扭。所以我们鼓励零售企业,每下去一个人,都要有人带。
我们很多人不太会做人力资源管理,遇到问题也不会当教练。所以员工入职之后的前三个月,企业要进行重点监控,过了三个月以后,员工心里大概适应了一些,就可以好一点。
另外,现在年轻人的抗压能力普遍比较差,管理者也要有所了解。
我最近在带我们的一个同事,她跟我一起在做人力资源的项目。小女生,还算比较年轻。我在带她的过程中,她有这么一个感触,她说:“这活真够累的!我真佩服你,这把年纪了,你怎么能挺得住,我都快挺不住了,你怎么能这样精神充沛?”她一说这个话,我就特别不舒服,我就怕别人说我这把年纪了。
我的回答是:“主要有三点,一是前期必须得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二是心里要有追求;三是平常要经常运动,锻炼身体。”我晚上经常散步,坚持了20多年,现在还经常在家里做操。意志再坚强,身体不听话也不行。在带这个小女生的过程中,我们每天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带了一两年以后,你就会发现一个奇迹:一个人经历过高强度的训练,就具备了抗高压的能力。不经过高压训练的人,一般要想成才,尤其成为非常优秀的总监,可能性很低。
在人才管理的过程中,还要看看哪几个部门是人才流失的大户。从管理者的角度而言,那些虽然业务好,但是在管理方面非常“弱智”的人,我们称之为“职业杀手”,因为他手下的员工流失的最快。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你招的再快也没有用。
另外,在很多零售企业中,级别越高的人,越需要被信任。最近我们在调研某知名家电连锁企业的一些中高级管理人员时,他们说:“我们在这家企业挣的钱虽然不算太少,但是基本没有话语权,我们的很多思想不被重视。在这里就是挣钱,你给我钱,我给你打工,仅此而已。我们感觉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我们的企业不要每天只想着给人加钱,学会尊重和了解这些人的心理才是最重要的。
2.人员流失造成财务损失
在研究员工流失率的时候,企业要分得特别细,比如1—12月每个月的流失率是多少?对流失人员进行初级、中级、高级的排列,并从中寻找规律,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零售企业未来解决人才发现和招聘的一种逆向思维的办法,就是一定要下功夫解决人员流失率高的问题。
中国零售企业的人员流失对财务报表造成的影响是这样的:每流失一个人,就意味着财务报表损失了这个人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工资。
很多零售企业老板觉得流失一个人无所谓。他们的心思和算计都花在其它方面,比如这个人的社保能不能由五险变成四险,三险,二险,如果能不上保险最好,或者是晚一年上。但是,在人员流失方面造成的损失反而不计算了。
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零售企业,一年流失一百个人属于正常情况。规模大一些的企业,流失三五百、一千人也算正常。但是企业要算一笔帐,假如流失一百个人,企业的财务报表会损失多少钱?若单个人按照月平均工资1500元算的话,用1500元乘以1.5再乘以100人,大概的财务损失约为20万。那如果是流失200人,账面大概损失40万,这是属于净损失。为什么要乘以1.5?因为要包含招聘费、培训费等所有的费用。
全国零售行业每年统一的税后平均净收益是百分之一个点,百货两到三个点。一个三千平方米左右的卖场,一天十万元的销售额,一年大概是三千六到四千万的销售额。如果平均净收益按照一个点进行计算,折合税务金是1%,把它折合到销售含税里。那么,这么高的流失率,就相当于这个卖场一年白做了。
所以,我们计算的目的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的,计算完了要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企业折腾一圈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赚钱吗?所以,过去我们只看工资报表,现在也要开始关注流失率报表了。
美国的第三大零售企业,由于懂得相关的技术,所以他可以通过不断地努力,来降低流失率。如果流失率从30%降到20%,所提升的10%最后能折合成钱,把这些钱用来给员工涨工资,对企业对员工都很有利。
3.人岗匹配度差
零售行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岗匹配度很差。什么叫人岗匹配度很差?就是说很多岗位企业不能及时招聘到位,所以,目前零售行业的缺岗率是15%~20%。举个例子,比如本来三月份人员应该全部到岗,结果是到了四月份,甚至五月份才能到齐。
还有一个更可怕的隐性现象,就是虽然很多岗位都有人,但那些人基本上不干活,或者工作饱和度最高只能达到70%。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未来要研究的方向,就是如何让这些人发挥作用?
4.要在精细化管理方面下功夫
降低流失率,是企业人才的另一个补充形式。要把入口解决的好一点,让出口出的慢一点,这样能够让未来人才培养滞留的时间长一些。
目前国内人力资源研究的深入度跟国外比相差50年。零售行业是一个精细化的行业,也是一个毛利和净利润非常低的行业,那就意味着企业要想赚钱,就得比别人管理得更细。
既然企业进入了这个行业,就只好遵循这样的原则:你做,我比你做的细;你做的细,我比你做的精,只有这样才能够存活下去。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很多观念,都是在国内比较领先的观念,而且具备可操作性,很值得我们零售行业借鉴。然而,对于企业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和障碍,不完全是工具不行,而是思想问题。现在我们很多的想法都需要改变,意识决定存在,观念转变了,才能说具体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