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套利:重置产业链

成本套利,最为激动人心的手法不是上面两节中介绍的方法,而是主动切分市场,重置一条产业链。

这段语言听起来气势很大,不过我们不会用过于煽情的文字来叫嚣,那样做会影响读者吸收,接下来我们一步一步的来看看这种方法的应用吧。

重置产业链:大众产品改变前端成本结构

对于中国商人来说,“专业”似乎是个很可怕的词,那些“专业”的家伙们往往成为了产业链上的某一个环节的垄断者,家电业里有“专业”的国美、苏宁,珠宝业里有“专业”的戴比尔斯,IT业中有专业的INTEL……当一个产业中出现这种局面,企业的生存状态就很艰难,至少难有大的发展空间。

联发科当年就面对如此的局面。当时的手机市场,诺基亚风光无限,联发科作为芯片厂商,给诺基亚供货,必然要承受各类“严格要求”,无论它怎么努力去做血汗工厂,最终依然可能成为杨白劳。

那么,是否可以像INTEL一样,搞出个“联发科inside”的标志,成为消费者评价手机好坏的考量因数,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吗?也不可能,因为它的技术实力远远不能支撑这条道路。

这个局面似乎糟透了,在元件供应商的竞争中,自己不占优势,下游客户又是寡头分布,怎么办?

联发科主动切分了市场,他把手机市场中低端消费市场切分出来,然后去重置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产业链,最终成就了自己。

当时的手机市场,技术变革并不频繁,诺基亚在市场上玩“换壳”战术,每年出一批新造型的手机,高价销售给追逐时尚的人群,对于低端市场来说,消费者也希望年年换新款手机,但是诺基亚的价格,显然承受不了。于是联发科决定专注于这个市场。

它首先想到的是重新设定产业链上的角色。既然生产价格敏感型产品,就要让下游的手机成品生产商数量多起来,把毛利率拉下来。所以,联发科运用自己有限的技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其本质是降低了手机制造环节的技术难度,变成了“组装车间”,“螺丝刀工厂”,只要买壳,买电子件就能组装出一台手机。

很快,千千万万个创业者出现了,他们中的一部分是家庭工厂,毫无管理成本分摊,连国家税收都未缴纳,“入网许可证”这种费用也被省掉,当一台“山寨机”的价格以300-400元的价格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时,市场上刮起了一股“山寨风”。联发科成为了“山寨机”产业链上的王者。

虽然现在的市场格局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如果没有当年的山寨王者,今天的联发科,可能早已在竞争中消失。

重置产业链:高端产品改变后端成本结构

这种手法和思维并不是只在低端产品类别中有效,在高端产品中同样有效。只不过,高端产品,原有的产业成本集中在营销推广端,当然要在这一段重置成本结构。

国内最近几年崛起的一个白酒品牌,其产品价格集中在每瓶600-1200元,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获得成功。在白酒行业,新品牌要面对各地强势的经销商,显然需要支付巨大的渠道成本。

这家企业就成功的重置了产业链,他发现,高端白酒的消费者中,有一部分是商务大户,他们的年度消费量非常大,如果抓住这一部分消费者,虽然不能成为第2个茅台,也足以成就一匹黑马。于是这家企业把自己的产品直接定位在商务市场,直接找这些商务大户做酒类经销商,提供他们类似联发科的一揽子服务,这些大户往往是矿老板,煤老板,房地产老板,自己用量大,资金实力强,当地人脉也非常好,在企业的指导下,自己消费掉一部分,卖掉一部分,酒类业务很快就能做得有声有色。

这家企业凭借这种重构,迅速成为了行业中的黑马。如今这套做法,已经成为白酒企业的标配,国酒茅台甚至专门成立了定制酒销售公司。

总结一下产业链重置套利的方法:

第一,切分一个被忽略的细分市场;第二,重新设计运营方式,倒转成本结构;第三,走通新道路——这就是通过重置产业链套利的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