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一种竞争手段,更是一种经营态度,它代表着企业的承诺。品牌的背后是不断积累的口碑和声誉,品牌是企业持续经营的结果。
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不是去思考哪些产品更是适合品牌化,而是去探索农业应该如何实现品牌化,因为品牌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层级,市场化即意味着品牌化。
----------------------------------------------------------
2015年初秋,小蔡(女记者)帮忙介绍了一个做野生酸枣汁的客户,企业就在太行山脚下,我、小明和小蔡一同驱车前往企业所在地。
因为是小蔡介绍的,看在她的面子上,客户的接待标准很高,当地负责工业的副县长也一路陪同。企业的老板很有理想,一直把“盘活家乡的野生酸枣资源,带领乡亲们致富”作为最大追求,企业老板说:“要大力发展野生酸枣产业,要全面开发酸枣汁、酸枣粉、枣芽茶各种产品,让企业走向全国。”
虽然调子定得很高,但是最终我还是听出了企业老板的真正目的——就是想做几款包装,多卖点儿货。
尽管知道企业的需求是什么,我们还是本着专业的态度,从品牌建设、品牌定位、营销策略依次聊到团队建设、终端运作等,老板听得很激动,还表示要把企业做成这个行业的领导品牌等。
最后,小明说:“做品牌是解决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品牌需要规划,需要传播推广,更需要营销人员的层层落地执行。据我了解,企业目前一共有三名销售人员,而且半年多没发过工资了,这样的企业怎么会有执行力?怎么让人相信做品牌的态度呢?领导开的是上百万的新车,不管企业有钱没钱,都不应该这样,这种情况下,就算把品牌规划的再到位也没用,谁来执行?怎么落地呢?”
小明的话还没说完,我就看见企业老板的脸已经绿了,县长的眼神也不停地在我和企业老板之间转来转去。说真的,遇到小明这样的人才,在这种场合说这样的话,我已经尴尬得不敢正眼去看客户了。
小明的话刚刚说完,我赶紧插话说:“呃,小明,你去车上给我找个充电器吧,我手机没电了!”
“哦,不用了,领导,我带着充电宝呢,马上拿给你。”说完小明开始低头从包里翻腾充电宝,现场的气氛这才稍有缓和。
小明看问题越来越尖锐了,把“犀利哥”的称号给小明才算名副其实。不过话说回来,企业如果连业务人员的工资都要拖欠,老板却换了上百万的新车,且不论这家企业的资金实力如何,没有人会相信它有前景,更没有人相信它会认真做企业、做品牌。
品牌的事情,说起来简单也复杂。说它简单,因为起个名字、弄套包装就算是做品牌,说它复杂,因为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与品牌有关。
对大多数企业来讲,还是把品牌的问题想得简单了,他们认为只要起个响亮的名字,再找设计公司做一套漂亮的包装,在包装上标注几个荣誉认证,就是做品牌了,投放到市场上就能实现销售业绩。
事实上并非如此,起个好名称,做套好包装,只是做品牌的基础步骤。要实现品牌的价值积累,关键是要不断建立和丰富消费者对品牌名称的有价值的信息联想——包括产品、工艺、品质、功能、企业、产地、领导者等。在消费者对这些信息有印象基础上,建立品牌与消费者关系,让消费者在需要时直接联想到品牌信息,并选择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