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双拳出击的立体机动战

习惯于产品思维的中国企业家以敢打价格战而著称全球,几乎所有的中国产品在切入一个新市场时,都把价格战作为首选战术。但遗憾的是,中国企业打价格战的特点是长于内战而拙于外战,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即使是在国内市场的地盘上与海外跨国公司的大宗产品价格战,中国企业也总是处于下风。

究其原因,习惯于产品思维的中国企业家,只会打产品价格战;而擅长资本思维的跨国公司,不但会打产品的价格战,而且还会打资产和金融的价格战。单纯的产品价格战好比陆地上的阵地战,而产品+资产+金融的混合价格战则是海陆空三军配合的立体机动战。二维的平面价格战碰到三维的立体价格战,就好比伊拉克的陆军碰到了美国的陆海空三栖部队,一开场就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自然毫无还手之力。形象地说,这好比国内企业只用一只手在与对方搏斗,而海外跨国公司则用两只手双拳出击,一只手怎么可能打得过两只手?单向突破的阵地战怎么扛得住四面机动的运动战?

中国很多大宗产品市场的沦陷都经历过相同的场景,玉米、棉花、大豆、铁矿砂、有色金属等等,这些产品中国既是最大的需求市场,也是主要的产出国。可是在进口产品面前,擅长打价格战的国内企业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其中输得最惨的当属国内的大豆市场,境外跨国公司在国内大豆市场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占领了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份额。境外跨国公司是带着两只手进入中国市场的,一只手是产品运营,另一只手是资本运营。它们首先用产品运营那只手与国内企业打产品价格战:同一类产品,你卖一百,它就卖九十,你要是卖九十,它就敢卖八十……,总之不计成本,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份额。

可是任何企业,哪怕是资产千亿万亿的跨国集团,也无法长时期忍受不计成本的亏损。怎么办呢?别忘了它还有另外一只手,资本运营之手。跨国集团凭借产品运营的亏损占领了大片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可以决定市场价格的走向,于是它们就可以在期货市场上或股票市场上呼风唤雨,凭着做空和做多两头赚钱。然后再用资本运营这只手赚来的钱,去补贴产品运营的亏损,用两只手的双拳组合,打赢了国内企业的一只手。

表面上看,我们输掉这场战争是因为战略战术的问题,甚至很多人认为是国内经济体制的问题,其实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要归结于产品思维模式的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