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助的学问

在地震这般重大的社会责任事件面前,捐助是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心。结合咱们对王石及其万科“捐款门”事件的分析,接下来总结一下捐助的相关道和术。不过先要声明的一点是,下面的内容主要是从企业谋利的立场出发的。

一、建立应急社会责任事件的体系。

部门、责任、应急反应机制、评估系统、指定的新闻发言人等。

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预算。

有个基本的框框,却可以依据应急等级进行调整。

三、统一的言行。

一个声音、同样的举动才有力量。

四、与身价相符。

和自己的行业属性、行业形象、企业地位及品牌形象有着紧密的关系。

五、发挥专业的优势。

这不是出钱,更多的体现在捐物和出力上,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预埋商业利益。

六、寻找被忽略的捐助领域。

被忽略了的,才能帮助自己以相对较少的代价叫响自己的声音。

七、在捐助中做出另人感动的事。

感动才会深入大众的头脑被记忆,才会更易被流传。

八、理性的捐助。

不仅需要老板的良心,还要有一个企业公民、一个企业股东、一个高级职业经理人的理性。

九、融入“大社会”。

耳听八面、眼观四方才能做到耳聪目明,用细节提高善举言行的渗透力和兼容性。

十、高过小气的行业领导者。

行业领导者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的小气,正是我们异军突起的福气。

十一、武装被人关注的技巧。

汶川大地震中那匿名捐赠的5000万元善款的主人,至今还在被人寻找。

十二、适度的宣传。

过度了会被反感,低调又没几个人知道。

十三、重视网络。

这里有传统媒体跟不上的速度和两亿多人的力量。万科危机就是先从网络爆发出来的。

十四、规避灰色的想象空间。

在公众面前光明正大,才能显示出自己的高大,尽管我们的个头或许还比较小。

十五、小心可能被人利用的言行。

三思而后动,谋定而果行,少负面才能善建者行。

十六、捐款捐物不仅是“唯多”,还要有方针。

·捐迟不如捐早:更易得到关注。

·被动捐不如主动捐:自动自发更称得上“善举”。

·一次捐不如分批捐:类似义演、赈灾晚会的节目如果很多,便能得到更多的宣传机会,当然如果相对捐得少,还是一次捐的好。

·捐整数不如带个零头捐:就可能在镜头前的停留时间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