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当采矿工程师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决定于芬兰坦佩雷镇的一条河边建立一家木浆工厂的时候,芬兰甚至还不是一个独立国家,只是俄罗斯治下的一个大公国。诺基亚这个名字的根源,可以追溯至古老芬兰语中的“黑貂”一词。这是一种有着黑色皮毛、灵活敏捷的小动物,栖息在诺基亚河边。一座建立于13世纪的庄园便以诺基亚为名,后来这个名字又被诺基亚公司沿用。
在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历史中,诺基亚公司见证了芬兰的独立、苏芬战争、二战和冷战。到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经过不断的并购,诺基亚已经成为一家拥有2.5万名员工的国际化公司。诺基亚旗下有造纸、电缆、轮胎、橡胶靴、移动电话、电信网络、电视机等多个业务单元。这个庞然大物早已危机重重、摇摇欲坠。诺基亚的总部无法有效地管控各个业务版块,甚至有些并购竟无人清楚是如何发生的。很多人都明白,诺基亚必须砍掉一些亏损严重或者次要的业务部门,可真到要动手时又难下定决心。造纸?那可是诺基亚建立的基石,也是公司最神圣的部门,而且一直在盈利。橡胶靴?它是寒冷而又潮湿的芬兰的生活必需品,也是诺基亚最有名的产品啊,其历史仅仅比造纸晚了三年。电缆?这个业务有着良好的现金流。电视机?诺基亚可是欧洲最大的电视厂商之一,在全球拥有6家电视生产厂……任何一项业务都能找得出无数理由保留,在犹豫中,1987年的全球性股市大崩溃给了诺基亚沉重的一击。1988年内,诺基亚的股价大跌。这一年的12月11日,诺基亚总裁卡利·凯莫拉不堪重负,自杀身亡。
凯莫拉生前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把砖头大小的诺基亚手机放在餐桌上,等到震耳欲聋的铃声响起,然后再郑重其事地拿起手机接听,即使会引起餐厅其他客人的不快。约玛·奥利拉、哈利·沙库马:《诺基亚总裁自述》,文汇出版社,2018年。凯莫拉对诺基亚的前途太过悲观,没有意识到能够拯救诺基亚的东西,其实一直就摆在他的面前。
1960年,诺基亚开始关注电信产业,并研究无线电信号的传输问题。1979年,诺基亚着手研究1G网络标准,并于1982年生产了北欧的第一部蜂窝电话——这款设备重达10公斤,多数情况下得放在车上使用。80年代中期,诺基亚的手机杀入摩托罗拉大本营的美国市场,一度相当成功。为了供应美国市场,诺基亚还在韩国建了一家手机工厂。诺基亚快速占领了全球手机市场13%的份额。
摩托罗拉开始了猛烈的还击,首先和诺基亚打起了专利侵权官司,输了官司的诺基亚不得不赔给摩托罗拉1000万美元的巨款。摩托罗拉还推出了全球首款翻盖手机,小巧、实用而且美观,让玩惯了砖头手机的诺基亚大为震撼。1989年12月,奥利拉成为诺基亚三年内的第四任手机部门领导,而刚刚过去的三年也是诺基亚手机部门连续亏损的三年。
幸运的是,诺基亚一向擅长产品研发。“在诺基亚的基因中一直混有少量疯狂的因子,我们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一定也可以。”诺基亚的手机部门只需要一个愿意下到生产第一线、撸起袖子加油干、有一点点耐心,还有一副暴脾气的领导,而奥利拉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诺基亚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开发出了101机型。这款手机采用了石墨灰和绿色两种颜色,后来还能更换彩壳,打破了此前手机“黑到家”的局面,让顾客发现手机原来并不是个沉闷的通信工具,而是彰显个性、体现自我的时尚产品。101机型拥有可伸缩的结构,待机时间是普通手机的两倍。最重要的是,101机型是当时市场上最轻便的手机。为了做到这一点,诺基亚的工程师疯狂地将101机型的部件数量减少到仅有以前机型的一半。101机型是诺基亚成为全球著名手机品牌的起点,它所拥有的高科技、北欧式触感、个性化、自由开放及品质经久不衰这五个特点,成了诺基亚品牌的基因。2G时代到来后,诺基亚101随即发布了GSM版本,这是世界上第一款GSM手机,也是第一款能发短信的手机。
101手机让诺基亚集团在1991年扭亏为盈,次年即产生了巨额利润。虽然诺基亚101机型潜力无限,但当时仅仅电视机业务造成的黑洞,就能把通信业务产生的利润全部吃掉。深陷困境的诺基亚,把瑞典的爱立信公司视为救星。
与陷入多元化泥潭的诺基亚相比,爱立信简直就是专业化运营的典范。爱立信最初是一家修理电报仪器的店铺,由拉斯·马格努斯·爱立信于1876年创立,仅比诺基亚晚了11年。爱立信其人精力充沛、才能非凡,他亲自设计并生产出一系列更好的电报设备,很快得到来自消防、警察和铁路运输部门的众多订单。
不无巧合的是,在爱立信成立的这一年,美国人贝尔申请并获得了电话的专利。这一新奇的通话工具大受欢迎,马上就风靡全球。让贝尔没想到的是,其电话产品居然很快就在偏远的北欧遇见了强劲的竞争对手。新生的电话是一种奢侈品,但爱立信以其超人的洞察力觉察到,一个充满光明前途的产业即将诞生。爱立信马上从他工作过的西门子公司买来一些电话,研究其构造,迅速掌握了制造技术,推出了自己的电话产品。由于爱立信设计的电话经济、耐用而且美观,很快就在1881年的两次竞标中打败了贝尔电话公司的产品,赢得了大量订单。电话机、交换机等电信设备成为爱立信的主要业务。瑞典是一个小国,爱立信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家国际化的企业,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广泛开展业务。1894年,还在清朝统治末期的中国,就有2000部的爱立信电话,它们远渡重洋到了上海。20世纪初,爱立信勇敢地打入了美国市场。这时的贝尔电话公司,已经被它的子公司AT&T替代。AT&T占有美国电话领域90%的市场,却未能阻止爱立信在美国占有一席之地。
对通信业务的专注让爱立信成为这一行业的全球领导者,爱立信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几乎没有出现过明显的衰退。爱立信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公司全年销售额的15%~20%,远远超过同行业其他公司的水平。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移动通信的逐渐兴起,爱立信凭借此前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赢得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如果发展势头良好的爱立信愿意收购,当然是诺基亚最好的出路。可是,1991年,爱立信正式拒绝买下诺基亚,再加上诺基亚随即因苏联解体而失去了最重要的出口市场,诺基亚的股东们——主要是芬兰的银行,非常绝望。
就在诺基亚连遭重创的时候,奥利拉临危受命,成为诺基亚的新任总裁。几乎无人看好奥利拉的上台。虽然他此前领导的手机部门业绩不错,那又怎么样呢?手机只在诺基亚集团中占据10%的营业额,是个不起眼的一个小部门。而且,“在芬兰社会的深处一直都潜伏着一种对重工业的信仰,几乎没人相信移动电话的价值,甚至在诺基亚内部亦是如此。许多人都相信移动电话就如同电视机,只有日本人才有能力从这种产品的生产中获利。”约玛·奥利拉、哈利·沙库马:《诺基亚总裁自述》,文汇出版社,2018年。本节中关于诺基亚的数据和资料多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注明。
然而,诺基亚的好运来临了。欧洲于1992年统一市场,为诺基亚手机横扫欧洲市场清除了贸易壁垒。欧洲支持的GSM标准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有162个国家建成了GSM系统,享用GSM服务的人数于1998年超过1个亿,GSM在移动通信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75%。伴随着GSM的发展壮大,诺基亚101也跟着GSM走出欧洲、奔向全球。101机型成为诺基亚的“福特T型车”,是其第一款能够大批量生产的手机。巅峰时期,仅101一款机型,就占到诺基亚手机销售总量的42%。
奥利拉认为,“首先我们需要专注于一个我们有能力成为世界领先者的领域,其次这也必须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市场。”只有运营通信设备和手机业务的通信部门符合这两条标准。1994年,奥利拉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公司将专注于通信领域的业务,其他所有资产都将出售。
此前仅有造纸业务部门于1989年出售,此后诺基亚的瘦身计划大大加快,诺基亚轮胎以单独上市的方式剥离,电缆部门于1996年成为历史,制造最大黑洞的消费电子部门则花了好几年时间才被彻底清空。诺基亚减少了8成左右的业务,成为一家专注通信业务的公司。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的手机业务,将占诺基亚总营业额四分之三以上的比重。中国,也成为诺基亚重点关注的市场。
进入2G时代,中国手机市场开始起飞。20世纪90年代,许多在内地销售的外国品牌手机,有不少是从香港通过非正式渠道进来的,深圳华强北因此产生了多达2000个的手机“国代”国代:国家级代理,也是第一手代理。因为谁都没有得到正式授权,所以都是“国代”。。一开始,外国手机厂商们似乎也都默认了这种做法。那时候的手机是奢侈品,消费量还不太大。
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认为,中国市场前景广阔,只有依靠正规渠道,才能获得长远发展。而且,建厂也有利于加快产品上市和供货的时间,减少物流和关税成本。1992年,摩托罗拉投资了1.2亿美元在天津建设它的全球最大的手机工厂。三年后,诺基亚也在北京开始建立合资的手机生产基地。
建厂虽然落后半拍,但诺基亚胜在更懂中文。1996年,诺基亚推出了首款同时支持简、繁体中文短信的移动电话诺基亚8110,这也是最早的自动滑盖手机。1998年,第一款内置游戏的手机诺基亚6110上市,贪吃蛇成了诺基亚手机的招牌游戏。1999年,诺基亚3210上市,全球销量1.6亿台,开创了直板手机内置天线的时代。诺基亚不断推陈出新,拍照手机、音乐手机、翻盖手机、折叠手机,推出了无数经典机型,引领了手机市场变化的风潮十多年,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手机市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那段时间里,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少数在中国有手机生产基地的厂商都尝到了甜头。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量暴涨,另一方面中国大力反走私,使得许多靠水货销售的品牌一下子就消失了。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也是容量最大的手机市场,中国市场的成功将诺基亚推上了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从1998年到2011年,诺基亚连续14年成为手机销量的世界冠军。奥利拉公开承认:“没有中国,就没有诺基亚的今天。”“70后”“80后”的中国人,还有谁没用过诺基亚呢?很多人的第一部手机就是诺基亚。
当年流行过这么一支歌曲:我赚钱啦赚钱啦
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
我左手买个诺基亚
右手买个摩托罗拉
……歌曲中没有提到爱立信。
比起手机业务,爱立信更重视通信设备业务。随着2G数字技术时代的来临,通信设备行业也经历了一段爆炸式的高速增长。借着欧洲GSM标准走遍全球的大好机遇,爱立信连续10年保持了平均35%以上的快速增长,超越了北美系的AT&T、北电和摩托罗拉,成为全球通信设备的老大。
在2B(面向企业)业务上做得太成功,让爱立信对手机这一2C(面向消费者)业务不如诺基亚重视。2B和2C的商业模式有很大的不同。2B操作相对简单,只要技术够先进、质量够好、价格够低,市场就是你的。2C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质量和价格,而是看谁最能讨消费者的欢心。2B和2C还存在矛盾:2B要求把成本费用控制到极致,这样才能给厂商客户供应最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而2C则必须不惜血本地花大价钱投入在广告上,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爱立信是诺基亚在手机市场上的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然而,一场火灾的意外发生,打破了爱立信与诺基亚这两个欧洲最大手机品牌之间的实力平衡。
2000年3月17日的夜晚,美国新墨西哥州平原乌云翻滚,突然一个霹雳划破黑暗直捣地面,恰好击中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在当地的一个芯片工厂。大火持续燃烧了十分钟,大量生产线瘫痪。
飞利浦认为火灾不过十分钟就扑灭了,要恢复生产想必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火灾过去两个星期后,当飞利浦发现事情的严重性超乎想象时,才给诺基亚和爱立信发出正式通知,称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恢复供货。
在收到通知之前,诺基亚早已知道危机的发生。其实,一家远隔重洋的美国工厂是否遭遇雷击,欧洲人根本无从知晓。诺基亚供应链的中层管理人员是从急剧减少的芯片供货和异常波动的芯片价格上发现了问题。他们要求与飞利浦的美国工厂直接沟通,从而第一时间就获悉了工厂着火的消息。
在得到这个坏消息后,诺基亚负责零部件供应的管理者高亨就不停地用计算器算来算去,发现这可能会妨碍到诺基亚400万部手机的生产,这个数字足以影响整个诺基亚公司5%的销售额。而且,当时手机市场的需求非常旺盛,仅中国移动在这一年就将新增4000万手机用户,核心部件的断档无疑是致命的威胁。高亨立即行动起来,30位诺基亚高层管理人员从欧洲、亚洲和美国集中到总部紧急开会,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受到影响的有5种芯片,其中仅有1种能找到替代供应商,其他4种只能由飞利浦独家供应。高亨专门飞往飞利浦总部,以大客户身份说服飞利浦特事特办,要求飞利浦改变生产计划,动员其他下属工厂为诺基亚供应芯片。诺基亚组织了一个危机处理小组,负责每天跟进芯片的供应情况。诺基亚还动用自己公司的大量资源,协助飞利浦的受灾工厂尽快恢复生产,第一时间补上诺基亚的芯片缺货。另外,诺基亚还找了日本和美国的其他供应商,分担了部分芯片的供应任务。
爱立信的反应则要迟缓得多,等到它收到通知时才发现,没有其他供应商能够替代飞利浦的供应。此前,爱立信为了节约成本,简化了供应链。结果,爱立信的一款关键新手机短缺数百万个芯片,无法及时上市,仅此就至少损失4亿美元的收入。
在这一年,爱立信的手机业务出现了17亿美元的惊人亏损,导致爱立信集团迎来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经营亏损。仅仅一场大火,不足以改变爱立信手机的命运。祸不单行,受到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消极影响,通信业出现急刹车,全球诸多电信运营商和通信设备企业均受到严重冲击。为了丢车保帅,爱立信在手机领域不断瘦身,2001年年初将手机生产业务外包给代工企业美国伟创力,10月将手机研发、设计和营销业务全部剥离到与日本索尼合资成立的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公司(简称索爱),曾经在爱立信销售额中占30%比例的手机业务被淡化。
索尼刚刚淡出与高通合作生产CDMA手机的项目,正好也想找个新的有通信行业背景的合作伙伴。然而,日本手机整体上都不行。这是因为日本在2G推的是自成一家的PDC标准,与世界隔离,日本市场的手机又全部由运营商定制,导致日本手机市场相当封闭,而日本手机厂商普遍缺乏理解消费者的能力。日本企业擅长硬件却不擅长软件,索尼拥有业界最好的手机摄像头,却造不出最好的拍照手机。索爱不时推出一些设计很精致的手机,但随着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逐步替代,软件对手机越来越重要,索爱手机变得越来越小众。事实上,日本手机品牌无一例外都在衰退,连本土市场也被苹果抢去大半。到2011年10月,爱立信将其在合资公司拥有的一半股份悉数卖给索尼,彻底退出了手机市场。索爱手机的10年历史,正好见证了智能手机从崛起到兴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