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肯定会带来医药市场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毫不夸张地说,在新医改的强力影响下,未来几年,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医药零售业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不能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肯定会被市场彻底淘汰。
目前,整个医药零售界都普遍面临客流逐年减少、房租逐年上升、利润水平逐年下降的问题。相当多的从业人员都茫然无措,不知道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所带来的社会消费心理变化有哪些?以及社会大众对药店的期待点在什么地方?因此,也不知道如何努力,去走出当前的困境。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不能够脱离社会整体经济环境而独立存在。同样,要了解某个行业的具体经营形式,也不脱离整个行业的利益格局而独立研究,因此,要了解、研究我们所在的医药零售界的现状,并据此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站在更大的格局去思考问题,否则,一定会失去努力的方向,或者如陷入沼泽的不幸者一样,个人越努力,灭顶之灾降临的越快。那么,这几年来,我们的社会经济和医药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就是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
按照最初的规划,新医改本应该在2011年底基本结束,但是,当前的年轮已经悄悄迈入2013年下半年,在新医改4年后,看看最初规划的几项核心政策,依然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无论是基本药品制度,还是社区医疗或者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际运作效果与初衷相比,均存在非常大的偏差,甚至引发越改越差的非议,要求推翻重来,与最初所希望实现的“降低病人看病负担、增加医生阳光收入”目标还相差很远,甚至在个别领域有渐行渐远的感觉。不过,中国经济属于政府强力主导型,要推翻现有政策重来可能性不大。因此,研究现有政策的脉络,依然可以一窥医药市场的未来发展脉络。
那么,我们的药店,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发展困境呢?
一、社会需求发展变化,社区医疗和新农合直接切割传统顾客
2000年之后国家放开对民营资本的进入限制,真正意义上的医药零售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医药市场的主要类型之一,目前的民营药店大多诞生于那个时代,自创立伊始就立足于满足那个时代背景下社会大众对药品及相关商品的消费需求。
2000年左右,社会经济最重大的事件是国企改制。一方面,减轻了国家负担,提高了国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原国企老员工被大量抛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缺乏再就业必备的技能,年龄又没有达到退休标准,其他社会保障又比较缺乏,收入水平骤然下降;身体状况处于人生的下降阶段,疾病相对较多,医药开支压力较大;由于无法再就业,时间成本基本为零;原有社会关系网依然存在,相互之间信息沟通比较畅通。因此,当时的药店主打“价格牌”,其营销技巧、工资体系、门店陈列等都根据这一核心竞争力来进行配置,牢牢吸引住了人数众多、对价格高度敏感的中低收入人群,从而在整个医药市场中分得自己的“一钵羹”。
但是,在国企改制的阵痛之后,经济逐步快速发展,居民整体收入水平问题提升;从2005年之后,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逐步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力度,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特别是2009年开始推行的新医改制度,虽然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从整体上扩大了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包括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大举兴办或者补贴构建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做到看病不花钱,或者花费很少,从而基本满足了最低层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及药品供应需要。
但是,对于药店来说,这些措施的直接后果就是将传统上低收入顾客转移到了基层医疗机构,这正是近年来药店普遍感觉客流总数下降、传统低价让利促销政策日渐“失效”,顾客对药店装修、卫生整洁状况、专业服务能力等越来越挑剔的根本原因,即:当前药店的主流顾客已经变成了健康意识、文化水平、收入水平更高的中端顾客。
二、国家管理思路直接压缩药店生存空间
近年来,同任何快速发展的经济实体一样,药店也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如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拦截品牌药品、医保药店刷卡消费非药品、甚至生活品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其根源均来自于药店经营者的逐利本能,在国家没有给这个行业任何补贴的情况下,这种本能理应无可厚非,如果涉及到消费者身体健康问题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去规范。如果仅仅属于市场信誉的范畴,在监管规范的基础上,市场自然淘汰法则也可以起到规范、引导经营者经营行为的作用。同时,有些问题是否违规,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国家相关管理者则一概将问题的根源归结为药店的市场化,因此,医药零售业管理的计划性越来越强,也导致本属市场经济产物的零售药店开始举步维艰。突出表现为:
1、新版GSP直接限定未来3-5年后的药店总数
药店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药店未来生存与否的关键因素。对药店专业服务的硬软件逐步提出要求本属无可厚非之事,但是脱离实际的要求,如2013年初公布的新版GSP,明确要求在
目前,全国共有药店42-45万家。据国家食品药品总局和国家人社部公布的权威数据,截止2010年2月份,全国共有合格注册执业药师174509人。也有数据说,到2012年底,全国执业药师总人数为200095人。按照每年10万人参考、通过率25%的水平计算,5年后全国执业药师总数也不到33万,而5年是GSP一个复查换证期,这也就意味着在5年内,即便全国的执业药师全部在药店,全国药店的总数也只能在16万家左右,全国有超过25万家药店不得不关门大吉。
何况,由于报考专业、工作年限的限制,报考人数还无法达到或保持年均10万人的水平。同时,从执业药师的实际注册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执业药师都在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和商业公司工作,只有不到一半的执业药师在药店,如果严格执行新版GSP规定,现有药店将会大量消失。
2、国进民退、大型连锁压缩中小连锁的生存空间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医药市场都是具有强烈政府主导色彩的特殊市场,政府资源投入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市场主体在游戏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对于缺乏政府资源的中小连锁药店、单体药店来说,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羸弱的劣势地位。
从近年来医药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弱市场强计划的管理思路,已经不仅在医疗环节产生实际影响,在医药生产和流通上,包括医药零售上也都有一定的体现,突出表现为近年来的医药流通零售市场的“国进民退”,包括国药、上药的加速度发展,以及华润在商业流通、国大药房在医药零售
“高销售规模、低收益率”式的异军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