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单纯地观察自己的思想

那么,思想之外还有什么呢?

什么东西能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外呢?

如果在思想之外存在着某个东西,我们如何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呢?

如果意识不到它的存在,那么怎么能说它是存在的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显然不是思考出来的,因为答案存在于思想之外。

如果我们在接触事物时没有产生出任何思想,或者说,事情过去后就遗忘了,我们自然不会受到已知的束缚,此时,我们每次都是以新鲜的头脑接触事物。不过,我们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头脑中已经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印象和感受等,我们很难完全消灭它们,更多的情况是以新的思想替代旧的思想,但是它们仍然还是思想,其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因此,在探索的过程中,搞清楚思想与自己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是否想过这些问题:

头脑中的思想是什么?

思想的本质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能够控制它们吗?

思想与我们自己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我们就是思想本身吗?

还是说思想是被我们创造出来的?

此时,如果我们观察自己的内心活动的话,我们是否可以看到思想是不受我们控制的?

我们能够控制某个思想的产生和消失吗?

我们能够控制自己思考什么,但是能够控制自己思考的结果吗?

如果我们不能控制我们头脑中的思想,那么我们平时体验到的自己又是谁呢?

如果思想是我们自己的,是从属于我们的,为什么不能控制它们呢?

显然,我们平时说的“我”并不比那些思想高,当然也不比思想低,它们是平等的,或者说,我们头脑中“我”的概念也只是我们的一个思想而已。

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对任何人都是一个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的问题。假设我们同意我们头脑中的“我”只是一个思想而已,我们也就可以接受一个事实,即思想是无法意识到自身的,因此,依靠思想、思考、逻辑是无法发现这个现象。如果用思想去探讨到底“我”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思想,还是一个实际的存在,显然是不可信的,因为思考的过程及其结论仍然只是思想。

我们是否有过这种体验,有时候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某些思想和感受的升起和消失,这种觉察是指单纯的知道,并没有附带任何的评判和结论。由于这种“觉察”的关键是没有任何的评判和结论,因此它不是思想。假设我们将这个单纯的觉察当作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视为觉察的对象,接下来,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自己并不是那些思想。当然,此时的“我”的体验,并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我”。

这是从已知中解脱的关键。如果我们能够单纯地观察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我们就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思想只是我们觉知的对象,我们只是一个思想的旁观者。当我们的思想也被我们视为是一个客观的被观察的对象时,那么它就与其他人的思想是平等的,它们都是客观对象。此时,我们就不会将自己的思想凌驾于别人的思想之上,我们就会很清楚地看到: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自己看到的世界,而别人看到的世界是另外一个样子。这并不是换位思考,这是那个旁观者的“我”真实看到的。

存在于思想之外的那个东西正是观察本身,就是那个单纯的“知道”本身,不是吗?要了解这些,也只能依靠观察本身。通过随时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我们再也不会认为世界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了,我们知道别人的世界是与我们很不同的,我们开始从自己的已知中解脱,也就是从自我中解脱。当我们真的体验到思想只是我们观察的对象时,思想也失去了主导我们行动的力量了。

束缚我们的是什么?

我们从什么当中解脱?

难道是外在的事物束缚住我们吗?

难道束缚我们的不正是我们对外在事物的看法吗?

因此,我们最终的解脱是从自我的已知中获得解脱,那时,我们将获得内心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展开自由的探索,我们将会看到自我观点之外的客观存在的事物。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恐怕只有那些获得内心自由的人才能体验到,语言无法表达它,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媒介。

从已知中解脱就是摆脱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想象,这就是活在当下。但是,活在当下的感受同样无法描述,因为它存在于思想之外。

~~~~~~~~~~~~~~~~~~~~~~~~~~~~~~~~~~~~~~~~~~~

很明显,春天就要过去了,虽然还没有来得及认真地体验它。天空变得越来越阴沉,蒙蔽天空的好像不是水汽,而是灰尘。走在外面,明显感觉到那种夏天才有的闷热。有个女孩穿着白色的短袖T恤走过去,她是一个瘸子。做水煎包的小伙子脱掉了上衣,裸露着肩膀,而站在他面前正在买水煎包的女士穿着很短的裙子,以及黑色的丝袜。

突然,起风了,人们加快了走路的步伐。几分钟后,雨点已经开始落在地上。街上的行人顿时不见了,哦,还有一个孕妇打着雨伞从容地走着。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在街角的拐弯处突然摔倒了,他迅速地爬起来在地上捡散落的东西。就在他还未站稳之际,另外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也倒在同样的地方,他被摔到了脸,我看到他的脸贴着路面滑行了一段,他也开始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同时摸着他的脸,他看了看自己的手,好像没有流血。

路边站着几个人在看着摔倒的两个人,面无表情,他们是在路边开小饭店的人。其实,也许正是雨水将他们倒在路边带有油污的水冲刷到路面上,才导致这两次摔跤事故。早上就在同样的地方,刚刚有两辆汽车撞在一起,巨大的撞击声让人心惊。这是一个危险的路口。窗外已经变成大雨了,这是夏天的雨。

显然,与一个人的性格一样,道德也存在于人的内心,它支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如果我们具有了谦卑的品德,那么,我们就会更加容易压制和放弃自我的观点,而尊重别人的观点。当我们的内心是谦卑的时候,就会时刻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知道自己有多么无知,因此,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便不会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在谦卑之心的驱使之下,我们会愿意倾听,因为我们感到别人的观点会很重要、很有意义。谦卑的人都是这么想的,不是吗?

苏格拉底说: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谦卑的人并不是说什么也不知道,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谦卑之心是针对自己而言,如果是针对我们以外的事物,那就是敬畏之心,这两者是相同的意思。当我们对其他人及其他的事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同样会尊重对方的观点,花费更多的精力倾听对方的观点。

具有了谦卑的品德以及敬畏之心,虽然不能使我们的内心得以解脱,但是,有助于我们去倾听别人,去关注别人,使我们暂时性地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当我们的内心谦卑之极,或者对别人敬畏之极时,就是装满了各种观点的“自我”的消失之时,就是我们的内心从已知中解脱之时。

殊途同归,修心修德同样会引领我们的内心走向自由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