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都行秦政法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时代一共242年所发生的政治制度、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大事,甚至对祭祀、礼仪、天灾这些,都有详细的记载。

史学上把史书一般分为四种:一种是编年体,即按年份甚至月份来记录事情,《春秋》、《资治通鉴》这些就是;第二种是纪传体,像《史记》那种,以人物为中心,分为本纪、世家、列传,等等;第三种是国别体,按照不同的国别来记录,比如《战国策》、《国语》等都是这种类型。还有一种叫做纪事本末,这种史书的体裁出现得比较晚,是南宋才开始的。它是围绕一件历史大事来记叙的,中间夹杂人物关系、事件的起因、发展,直到最后的结局。比如唐朝的玄武门事件,它的起因、过程、有哪些人参加、结果如何……作为业余爱好者来说,看这种纪事本末体的史书,相对更容易一些,因为它的综合性和故事性都很强,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分析得很清楚。

实际上,从西周结束后进入东周列国的春秋时期,确实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高峰时期,为后世的中华文化传统,乃至于后世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春秋》一书,不仅仅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第一手资料,而且为后世史家写史,树立起了一个千古不易的精神标杆。

那个时候,诸子百家的学说风起云涌,在此之前,思想文化都是掌握在上层社会或皇族手中的。春秋时期的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诸侯林立,民间的学术也很快兴起,终于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推动历史进程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在社会政治制度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历史观,把历史分为五大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实际上,马列主义史学只是西方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流派而已。这种分法在当代史学界,已经不再被重视,甚至已经被一些著名历史学家所摒弃。就中国历史进程而言,马列史学的五段划分的确没办法一一对应。比如奴隶社会,中国古代就不存在西方历史上所存在的这种奴隶制,因为根本就没有形成买卖奴隶的制度。夏商周的时代,从历史原型上来看,最初都是以部落的形式出现,由部落形成族群,由族群再形成社会结构,并不存在制度性的奴隶买卖。封建社会的定义也是如此,西方定义的封建制,主要特点是逐级分封、领地世袭、享有比较充分的自治权利等,那么中国按这个定义,周朝开始分封诸侯,还说得上是分封建制。但是到了到秦国统一以后,就谈不上什么封建了,而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是大一统的帝国专制。

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说:你这人好封建哦!其实这话很荒唐啊!这样说话就根本没明白什么叫封建,也说明当代普通中国人在不知不觉间,受到西方史学观的影响太深了。

到了汉朝,虽然想回到西周封建制,也封了一些王,后来通过平定七国之乱,很快就把权力收归中央了。后来历朝的封王,也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整个秦以后的中国政治制度,大体上都是秦朝郡县制的不同版本。毛泽东当年有一首诗写给郭沫若,中间一句是“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那么多朝代以来,中国沿袭的都是秦朝的制度,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并不是什么封建制度。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分为省、市、县,都是对秦朝制度的延伸,中间虽然有些细微的变化,但从大的格局上来说,还是没有超出。所以,用以西方为参照系的马列历史观来看中国,就很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