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人的信仰,实际上是“天命”、“人性信”和现实的人事实上面临的生存状态、人的后天努力的综合产物。“天命”,作为名词,它是人信仰产生的终极根源;作为动词,它又是“天”本体运动的逻辑过程。“人性信”是人信仰产生的先验根据,人的缺乏则是人信仰产生的事实的前提条件,人的后天努力则是人信仰产生的经验历程。天与人的辩证关系是人信仰产生的本体论基础,“人性信”和人事实上的缺乏之间的矛盾,是人信仰产生的直接动力;现实人缺乏的完全消除,意味着“人性信”的完全实现,“人性信”与人缺乏状态矛盾的消除,也意味着天人合一理想的实现,人圆满信仰的完全建立。在此,我们着重分析基于人的缺乏而产生信仰的过程。
信仰产生的后天路径,作为一个过程,可以划分为缺乏、缺乏感、信念、信赖、信心和满足感五个阶段。缺乏,乃是信仰产生的事实性前提。
人一出生,有了形体,便在事实上从与世界的合一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因为人的形体与世界分离开来,相对独立地存在着,在物质、性质、关系、精神上,个体的人都与整个世界有隔膜甚至隔阂,于是,个体的人就有缺乏——缺乏各种各样的事物:吃穿住行、生存发展等等所需要的物质、制度、知识、精神等,终极而言,缺乏整个世界,缺乏与世界的和谐一致。对现实的人而言,缺乏,不可避免,也不可回避,不可忽视。
事实上,缺乏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存状态,是人一出生就不得不面临的固有状况,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永恒动力。人类一切文化或文明,从其终极目的看,都在于消除这种缺乏。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354“有诸己”,正是对自己缺乏状态的消除。消除多少缺乏,就实有多少“信”;完全消除缺乏,则有完全的信。现实的人如果对于缺乏处理不当,就很可能陷于本性的迷失或离失(孟子称之为“放心”)。人的努力就在于“求放心”,从“天人合一”的高度,反思人自身的本性,寻找和发现消除缺乏的正确道路。
为什么要站在“天人合一”高度解决人的问题?这是因为,天人合一,是人本原的生存状态。北宋大儒张载说:“天人不须强分,《易》言天道,则与人事一滚论之,若分别,则只是薄乎云尔。自然、人谋合,盖一体也,人谋之所经画,亦莫非天理。”355天、人本为一体,区分天、人,只是为了人理性认识的方便,其实,天、人之间本来没有那样的分别;人的认识、追求(“人谋”),达到最高境界时,“亦莫非天理”,与天为一。天人合一,乃是人生存的大背景,也是人一切言行活动的出发点、根据、准则和终极理想。所以,在古代儒家看来,人的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才能求得真正彻底的解决。
为什么要站在“天人合一”高度寻找消除缺乏的办法?这是因为,从本原上看,缺乏主要是根源于人体而来的存在状态,缺乏不是人本性固有的特征,而只是人的本性在人的形体上、生理上、心理上的隐而未显。儒家经典《中庸》开宗明义说:“天命之谓性。”356人本性来源于天命,人与天在本体上是统一的。就人的本性根源于“天”而言,人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并没有什么缺乏。如果说有缺乏,也只是人的本性还很抽象,还没有表现为现实的力量,以致让有些人误解为人的本性也有缺乏。其实,人的本性一直与“天”处于合一状态,未曾与“天”有丝毫隔离,只是这种状态在人具备生物形体以后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而已。所以,人要从根本上消除缺乏,必须从自己的本性出发,通过学习、修养,不断觉悟自己的内在本性,使自己没有任何缺乏的本性,在现实的生命历程、心理活动和言行活动中毫无遗漏地充分实现出来。这就是孔、孟儒家站在“天人合一”高度寻找到的消除缺乏办法的具体内容,也是古代中国孔孟老庄、程朱陆王之学最终没有演变成为宗教神学的根本原因。
有些宗教的教义,将人与生俱来的缺乏状态看成是人天生的状态,误以为人本来就如此,误解了人与天对立在人性的根源、内涵和地位等方面的意义。人与天的对立,本来根源于人脱离天以后出现的缺乏状态,却被这种教义简单归结为人的本性,以为人本性上就与天对立。从人性根源上看,这不符合事实。人与天对立,本来只是因为人身的存在而出现的次要的人性内容,却被这种教义误解为人本性的主要内涵;从人性内涵上看,这是对人本性的误解。人与天对立,本来只是人发展过程中暂时的矛盾,却被这种教义夸大为人本体上与天对立,极大贬低了人在天面前的应有地位。将天人对立看成是人的本性,由此出发来思考人的问题,势必突出甚至夸大人自身的不足,认为人在本性上有不足,人认识、情感、意志、欲望等都很有限,从而忽视人与天本来合一在现实世界里的积极意义,贬低人性给现实实践中的人提供的无限性、超越性。在这种情况下,造作各种外在于人的神灵来拯救人,就成为这些教义所必须要做的工作。其实,在儒家看来,这些工作都是不必要的。
事实上,缺乏是人与生俱来的状态,是人摆脱不了的经验事实。仅仅依靠人自身的力量,表面看,也能消除部分缺乏,比如,部分物质欲望的满足、心理需要的满足等。但在逻辑意义上,人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就完全而彻底地消除缺乏。因为人的缺乏,来源于人的形体与整个世界的相对分离,从婴儿呱呱坠地时,就命中注定了。还因为,人缺乏的对象,实际上是整个宇宙,所谓吃穿住行、生存发展等等,只是整个缺乏对象部分的、浅层次的、暂时的表现;人作为消除缺乏的主体,如果自身一直处于缺乏状态之中,他凭什么能够消除自己的缺乏,这本身就是一个疑问。有缺乏的主体,希望消除自身的缺乏,意图很好。但如果此主体始终处于天人分离的认识、实践、态度中,缺乏适当的中介环节沟通天与人的联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此主体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不可能获得客体(其极便是整个世界或“天”本身)的有力支持,也难以寻找到合适的、根本的出发点、方法、准则和目标,以顺畅地消除缺乏。这说明,人要从根本上消除缺乏,决不能仅仅依靠人类自身,更不能仅仅依靠自己一个人。
追本溯源,人来源于整个世界,来源于“天”,那么,人消除缺乏,也必须在与整个世界有机联系中,依靠整个世界,依靠“天”。所以,“天人合一”的背景、立场、出发点、准则、理想,对于希望从根本上消除缺乏的人而言,就是必须的前提条件。
先秦孔、孟儒学,可以说就是致力于消除所有人的缺乏的学问,所以,它是一种深植于天人合一深处的人学。从这个角度看,孔、孟儒学思想中几个重要范畴的意义,不妨这样理解:“仁”,指现实的人消除缺乏的根据和动力、生命力,所以,“仁”曾经被解释为人种子、人性的内涵;“道”,指现实的人消除缺乏的道路或方法;“义”,指现实的人消除缺乏的价值规范、准则;“德”,现实的人消除缺乏的根据,也指消除缺乏而获得的内在收获的积淀。上述几个范畴的具体意义虽然有不同,但在根本上,又有相同的意义,那就是,它们都是人性的内涵。作为人性的内涵,它们都来源于“天命”,都是现实的人们消除缺乏的根据、出发点、准则、方法和终极目标。所以,孔子说“天生德于予”,《大学》八条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中庸》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357,孟子讲人人“固有”358善的本性,二程、朱熹言“性即是理”359或“性即天理”360,陆九渊、王阳明发展为“心即理”361,都是要在人性和“天”之间建立起天人沟通的桥梁。按照孔、孟等儒家看,缺乏,并非人本性内的必然之物,而只是现实有形体的、个体的人的必然物。所以,现实的人克服自身的缺乏,在人性的支持下,就具有内在的自信心。
根据天主教的观点,信仰产生于人的缺乏和神的恩赐。台湾天主教学者曾仰如解释说:“人的理解能力有限,人的聪明才智受到极大的限制,单靠自己的力量,人绝对无法完全及清楚地知道上帝的奥秘、有关得救之道,及获永生(分享上帝的生命)的适当方法,于是上帝才把它自己启示给人,把得救之道指示给人。人若对上帝的这种启示有了回响,肯接受它的教导,就等于相信他的权威,对上帝有了‘信仰’。因此,上帝的‘启示’,与人对上帝的信仰之间的关系,是‘因’与‘果’的关系:‘启示’是‘因’,它所产生的效果是‘信仰’。”362人理解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人的聪明才智受到极大的限制”,都是人的缺乏在认识上的表现。其实,人的缺乏不仅仅表现在认识上,也表现在情感、意志、欲望等心理活动方面,表现在人的言行活动中,甚至表现在人心灵深处,与人的生命活动相始终。这正是现实的人必须通过学习、克己等修养,不断克服小我,提高自己,直到实现自己真正理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