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模式创新,是渠道创新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属于市场竞争规则创新的范畴,是市场营销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未来流通模式的创新将在两个背景下展开:一是“消费者主权”的作用:流通模式将会变得更加贴近消费者,与顾客有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互动。二是厂商之间的“生态平衡”:零售商(包括线上零售商)地位的提升和其占有的相对利益比例的增大,迫使制造商寻求新的出路。
第一,建立立体、复合通路模式。制造商应顺应消费者收入分层化、需求个性化以及零售业态复杂化的趋势,建立复合性通路结构,即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安排不同的通路(参见第8章)。例如,有径直面向消费者的社区通路、楼盘通路、网络通路及微商通路,有直接与之发生关系(直供)的大零售和连锁零售通路,也有借助分销商的中小零售商通路等;有显性通路(实体零售商店),也有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隐性通路(例如建材家居行业的设计师通路)。在每一种通路类型中,还可细分出具体的专业化通路形态。同时,调节各种通路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各种通路之间的冲突。
第二,在复合通路模式下,拓展社群商务。顾客社群,既是与顾客交互的网络,同时又是实现交易的途径。在顾客社群内,可以实现认知和交易的统一、交易和关系的统一。而社群营销和销售,未来将是基础性的市场开发方式,会嵌入多种流通模式和商业形态之中。
第三,建设垂直零售体系。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厂家试图绕开零售传统业态和寡头,建设自有或加盟的专卖店体系。消费者需求细分度的提高和需求个性化程度的增强,将催生更多的差异化产品和专业性更强的商店。房地产业大型商业设施的开发建设将为专卖体系提供基础设施。换个角度看,“个性化、差异化产品+特色鲜明的专卖店+减少顾客交易成本的专卖店集合体(大型购物中心)”将会成为与传统百货公司、大型连锁超市等业态既相抗衡又相补充的新兴商业形态。
第四,产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融合。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育成熟,将会出现愈来愈多的产业(制造)资本和流通(商业)资本融合的现象。要么制造资本顺势而下与商业资本对接,要么后者逆向进入上游产业。双方对接的基本方式是参股、控股以及企业收购兼并。从制造商角度看,收并、参股流通企业,意味着自建以产权为纽带的垂直流通体系,亦可将其视作流通模式的创新。产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融合,既是双方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又是双方矛盾解决的途径,同时也是新的竞争格局的开始——竞争将在不同的财团和价值链群体之间展开,其强度更大,广度和深度都将超越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