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尔朱氏兴衰所造成的文化后果。
尔朱氏在魏末政治舞台的一兴一衰,给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陈寅恪先生在谈到北齐的鲜卑化中曾指出:“北齐的民族成见很深。这种民族成见以‘化’分,非以血统分。其表现为占据统治地位的鲜卑化人,反对、排斥与杀害汉人或汉化之人。北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常情况,是因为北齐的建立,依靠六镇军人。而六镇军人作为一个保持鲜卑化的武装集团,本是洛阳汉化文官集团的反对者。六镇起兵是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反动,这种反动,在北齐的鲜卑化中表现出来了。”
鲜卑文化在东魏、北齐的盛行,其根本原因即在于东魏、北齐乃是依靠六镇军人建立起来的政权。实际上,不仅东魏、北齐存在着鲜卑化的问题,西魏、北周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原因是西魏、北周的建立也和六镇军人有极大关系。
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的建立和六镇军人有关,也就是与尔朱氏集团的兴衰有关。尔朱氏集团在尔朱荣掌控北魏朝政的过程中,就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抵制汉化的政策。鲜卑化现象的抬头,从尔朱荣执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所以我们说,正是尔朱氏集团的兴起,使得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出现了逆转,造成了汉化的中断,尽管尔朱氏集团很快从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但接踵其后的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却到处弥漫着胡族文化的气息。关于北齐的鲜卑化与西胡化,陈寅恪先生在讲演魏晋南北朝史时已有精僻论述,陈先生甚至认为,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隋唐。以下再撮举数例,对陈先生所论加以申述:
其一,胡语、胡俗的流行。东魏北齐境内流行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鲜卑语言。由于六镇军人是东魏北齐军队的主力,所以,鲜卑话就成为军中的主要语言,例如高欢“每申令三军,常鲜卑语”。再如,《颜氏家训·教子篇》曾讽刺一个自命善于教子的北齐士大夫,他的办法是“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这个士大夫为什么教儿子学习鲜卑语言,原因就在于鲜卑话在北齐很流行、很时髦。在北齐,不仅官僚贵族喜欢讲鲜卑话,民间也有很多人通晓鲜卑语言。
除鲜卑语言以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也比较流行。有些人还因为通“四夷语”而受到宠幸。例如祖珽(珽读tǐng,生卒年不详,字孝徵,范阳遒县即今河北涞水人),除了“解鲜卑语”,还“解四夷语”,并凭借通晓鲜卑语而免除罪责。再如,刘世清“能通四夷语,为当时第一”,北齐后主高纬(556—577,字仁纲,武成帝高湛次子,北齐第五位皇帝)曾命令他用突厥语言翻译《涅槃经》,赠送给突厥可汗。
西魏、北周在对待汉文化的态度上,与北齐有所差异,曾有意于汉化,但由于其统治集团和军队同样出自北方六镇,所以鲜卑语仍然是通用的语言。如,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小字祢罗突,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即今内蒙古武川西,北周第三位皇帝)就曾经用鲜卑话对群臣进行训示,这说明北周大臣中有很多人是懂得鲜卑语言的,否则,周武帝怎么会使用鲜卑话呢?《续高僧传》还记载,有一次周武帝曾用鲜卑话问讯众僧,当时有个叫法藏的和尚,“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这件事表明周武帝可能经常讲鲜卑话。另外,《隋书·经籍志》记载有13种用鲜卑语言书写的字书,其中《鲜卑号令》一卷的作者就是周武帝宇文邕。由此推知,北周军队同样通用鲜卑语。
至于北齐境内胡风胡俗的盛行,陈寅恪先生在讲演魏晋南北朝史时,已经有比较详细的讲述,我们就不再多说了。关中地区由于一直就是少数民族族聚居的地区,所以北周境内胡风胡俗的流行程度,应当不亚于北齐。
其二,重用胡人。胡语胡俗的盛行,与胡人执政当权、受到重用有直接关系。在北齐重用胡人,而轻视汉族士族。如北齐文宣帝高洋(526—559,字子进,鲜卑名侯尼干,原籍渤海蓨县即今河北景县,北齐开国皇帝,谥号文宣皇帝,庙号显祖)曾询问杜弼(490—559,字辅玄,中山曲阳即今河北曲阳人):“治国当用何人?”杜弼回答:“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结果高洋“以为此言讥我”。可见,在高洋的心目中,鲜卑人是“我”,而“中国人”即汉人则是外人,因此北齐用人重鲜卑车马客。北周也同样重用胡人或胡化的汉人。前面所罗列的北齐、北周主要军事将领,绝大多数都是胡人或胡化的汉人,就足以表明胡人在北齐、北周政权中受重视的程度。
另外,北齐后主高纬曾听信韩凤(生卒年不详,字长鸾,北齐“恩幸”,昌黎人,昌黎郡范围在今辽宁锦州、朝阳一带)等人的话,大杀崔季舒(?—573,字叔正,博陵安平即今河北安平人)等“汉儿文官”,这种做法也正是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大杀朝士的继续或翻版。
其三,赐复胡姓。北齐、北周都出现了赐、复胡姓的现象,特别是北周,为了加强府兵制建军,更是掀起了几次赐复胡姓的高潮。赐复胡姓与此前孝文帝改胡姓为汉姓的做法正好相反,显然是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反动。
讲到这里,我们该对本讲内容作一个小结了。
北魏末年的政治变动为尔朱氏乘时而起创造了条件,在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很快形成了一个以尔朱荣为核心的军事政治集团——尔朱氏集团。尔朱氏集团以武力起家而盛极一时,凭借强大军事实力而一度掌控北魏的朝政。但是,尔朱氏集团自身的落后性与野蛮性,使得它在掌握政权以后没有能够适时调整统治政策,而是继续坚持暴力屠杀的方针,公然与汉化主流敌对,结果引起了朝野各种势力、社会各个阶层的一致反对。随着尔朱氏集团创始人尔朱荣被杀,这个强悍一时的军事政治集团很快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
尔朱氏由盛而衰以至于败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胡汉文化的对立与冲突,则是其中的深层原因。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尔朱氏集团的失败乃是胡化势力与汉化势力对抗的结果,是胡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造成了尔朱氏的最后败亡。尔朱氏败亡之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逆历史潮流而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尔朱氏集团兴衰的历史,早已随着日夜流淌的黄河水,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回眸并反思过去的经验教训,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明智。
尔朱氏集团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尽管稍纵即逝,却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层面来说,由尔朱氏集团为肇端的反汉化逆流,直接造成了北魏孝文帝以来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暂时被中断,汉化成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胡汉矛盾、民族对立情绪一度有所加深,这具体表现在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所推行的一系列反汉化政策以及弥漫于整个中国北方的胡化气息。
从政治层面来讲,由尔朱氏集团分裂、孕育出来的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这两大军事集团,再一次在北方中国形成了对峙局面。东西对抗的政治格局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朝对南朝的军事优势,又使得天下形势一度演变为北齐、北周与南方梁、陈政权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从而延续了中国分裂的局面,迟缓了中国实现再次统一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