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孔夫子整理上古三代文化以后,为后世确立起来的心法,所以,作为这个心法的嫡传,子思写了这部《中庸》。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既是血统嫡传,又是学统和道统的嫡传。中庸之道是如此高明、伟大,但谁能做得到呢?于是,子思就把他爷爷抬出来了,说孔夫子就能够做到,孔夫子就是这个世间能够行中庸之道的最佳典范。
所以,这一章叫“知法”,就是要我们知道效法。在这个问题上,子思也不谦让了,直接说我爷爷孔夫子啊,太了不起了!他老人家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等等等等,总之,我爷爷就是千古效法的楷模。
以前,我对孔夫子也是不太了然,因为我修学传统文化是从佛学入手的,很多年都是学佛,专注于佛教,对儒家的东西看得也少,心中带有一定的偏见。以前觉得儒家思想不见得有多高明,不过是停留在社会人伦的层面上,无非就是教大家行仁义礼智信,无非就是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伦理教化、道德说教,没有更深层、更玄妙的东西。后来,到了龙江书院跟着冯老师学习儒家经典,对孔夫子和儒家学问就有刮目相看的感觉了,不敢再轻视了。尤其是这几年,讲了两年的儒家经典,认真研读了“四书”和其它一些经典的内容,确实从心底发出赞叹来。
孔夫子真是太伟大、太高明了!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极少有人能够达到他老人家的高度。虽然他老人家是“述而不作”,自己留下来的东西不多,基本上是整理、叙述古人的内容,但宋儒就敢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样极致的赞语。说实话,我现在听到这个话,一点都不感到吃惊,也一点不感到过分。
如果现在让我来评价孔夫子,站在一个佛教徒的立场,我可以这样说,在中国佛教史上那些最伟大的禅师们身上所具备的东西,孔夫子全都具备,一点都不缺少!而且,孔夫子对于中国文化,乃至于对整个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几乎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为什么?因为孔夫子是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伟人,他对以前两千多年的文明作了详细、系统的总结,并且身体力行,把这个道统传承下来,为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开启了道路。如果没有孔夫子,我们很难想象今天的中华文明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孔夫子,后人更难以想象三千多年前的中华文明,是如此博大!如此深邃!如此成熟!
去年,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把《易经•系辞》给大家讲了。当时越讲越觉得中华文明有着无与伦比的伟大。现在的文明,如果从《易经》这个中华文明的源头来打量的话,这些科技文明的成果,都是对中国古代整体宇宙观在枝节上的引申而已。如果孔夫子不整理、不传承上古中华的文明,古人这些辉煌的成就我们就看不到了,也难以想象得到。
虽然有了孔夫子的整理和传承,中华文化到了清朝末年、五四时期,那一帮激进的文化人,对中国传统是半瓶子醋没有吃透,再加上出去喝了一些洋墨水,就作出了很多偏执、武断、不负责任的结论。比如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就把周代以前两千年的文明硬生生截掉了。他说周代以前的历史都是周朝人伪造的,还说根本没有大禹治水这回事,说大禹就是一条虫,黄帝、尧、舜这些就更是想象传说中的人物。如果是这样的话,《尚书》里记载的《尧典》、《舜典》、《禹贡》这些,就都变成虚无缥缈的事情了,都是假的了。如果这些是假的,那么孔夫子整理了这一套东西,岂不是凭空杜撰?连孔夫子整理六经都成了怀疑的对象,那人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还可能有一丝一毫的尊重吗?
所以,子思在这里赞叹孔夫子,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说明他所形成的一套学说,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他自己坐在家里搞发明创造、凭空杜撰的,而是传承自上古的文化道统和法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