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镐京平定犬戎,晋文侯姬仇、郑武公姬掘突、卫武侯姬和、秦襄公嬴赵开带兵勤王,赶走了犬戎,与申侯一起,扶立太子姬宜臼即位,即周平王。平王封赏,三个姬姓侯国都晋升为公国,并在周王室担任卿的职务(既是封建国的首领,也是周王室中央政府的官员),只有秦襄公是大夫,级别低了一等。
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平王眼见宗周(镐京,今西安长安区)破败不堪,就加封秦襄公为伯爵,列为诸侯,让秦经营河西之地(岐山以西),摒卫周室的西大门。秦襄公捡了个大便宜。
自秦襄公到秦始皇,秦国所有有贡献的关键文臣都来自中原诸侯国,如百里奚、蹇叔、三帅(白乙丙、孟明视、西乞术)、由余、士会、卫鞅、张仪、吕不韦、李斯、芈月(芈八子),而最后将秦国力量发挥到极致的武将白起、王翦则来自秦国。也就是说政治、文化靠外脑,带兵打仗靠子弟兵。
春秋时代的秦国不是主角,是老好人。秦穆公两次帮助晋国确定国君(夷吾、重耳),而且是在晋献公儿子的兄弟同代人之间,秦晋之间的恩怨纠结留下了秦晋之好的俗语。但细看平王东迁后100多年的秦晋关系,秦晋难好是主流,秦晋之好是偶然,这是一场厚道与狡黠的百年纠缠。
秦晋之好是秦晋两国的开始,此后即是秦晋难好,根源在于秦晋两国地位的不平等。
先来看看晋国的来历。周武王灭商,姜太公功劳居第一,太公不仅是周武王的老师(尚父),还是周武王的岳父,姜太公把自己的女儿邑姜嫁给周武王做王后。邑姜的大儿子是成王姬诵,小儿子是姬虞(又叫叔虞),兄弟俩都很孝悌。有一天哥俩在王宫里玩耍,成王拿起一片桐树叶,用小刀切成方块,当作一块圭玉,送给叔虞说:我把这个封给你了。
一句小孩子玩耍的戏言,史官史佚(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站出来问:大王,您准备把叔虞封在哪里?成王说:我们这是玩游戏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原来礼乐是用在这里的,把天子的决定用礼仪确定,用音乐表彰庆祝。
成王还要推脱,史佚说:如果你不封叔虞,我就把天子说瞎话这件事记到史册里。成王惹不起史官,就把十二岁的叔虞封在了唐地(今晋南翼城、绛县、曲沃一代),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赵盾不杀董狐的事件和晋国历史是春秋史里记录内容最多的,不知是否与这段渊源有关?
唐地的原住民是夏代的后裔,又叫夏墟,周公灭唐后,将唐国公族迁到了杜邑(陕西境内),唐地还有狄人居住。叔虞封唐后,太后邑姜跟着一起去上任,成王护母亲和弟弟达到翼城安置好后,才回到成周。唐地是夏、商、周三代与多民族混合的一个国家,而且是血统纯正的周王室嫡系。
叔虞学习他外公姜太公治理齐国的方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启以夏政,疆以索戎)。让夏人、戎人各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门户开放,和平共处;与狄人通婚,欢迎各兄弟国来交换货物(晋商的源头),兴修水利,培育优质麦种。晋国的麦穗颗粒饱满,叔虞进献给成王,成王赐给周公,周公特地做了一篇《嘉禾》表示赞赏。
叔虞把唐地治理得物阜民丰,一派欣欣向荣。后人在太原修建唐叔虞祠,叔虞儿子因为唐地有晋水,改国名为晋,唐叔虞祠就是今天的晋祠。晋国是一个有显赫背景的高贵家族。
说完晋国再看秦国。秦国的来源要到《封神演义》里寻找。商纣王有两个赢姓的部下,父亲叫蜚廉,是位神行太保;儿子叫恶来,是位大力士。武王伐纣时,恶来被杀,蜚廉自杀。恶来后代叫非子,为周孝王养马养得好,被封在秦地,曾带领7000周兵击败犬戎。传到秦襄公时,因勤王有功,被封伯爵,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
秦地在成周的西北边,今陕西凤翔、咸阳一带,对抗西戎、北狄,是由附庸国发展起来的戍边国,并没有周王室血统,是一个养马倌的后代,地位与晋国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这个原因,秦晋之间天然是不平等的。晋国人瞧不起秦国人,秦国人对晋国人有更多的敬仰、羡慕、感恩之心。这是秦国人为什么屡次帮助晋国,而不计较晋国背信弃义的根源。
一个皇室嫡系,一个草根逆袭,这是秦晋两国的基本背景。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秦国没有显赫的背景,秦国的历史主要就是两件事:对内促生产(不仅是物品、武器、马匹等的生产,也是人口的生产),对外搞兼并(不断蚕食周边小族,兼并小国,扩大地盘)。到了秦穆公嬴任好,秦国已经是一个中等规模的诸侯国(兵车三五百乘)。秦穆公的秦国阔了起来。
阔起来的穷孩子干什么?修建宫室?需要人才?引入文化?文化人都不愿来。打仗?打小国行,跟恩主打可不行。娶贵族家的小姐,改什么都没有比改血统来得快且意义长远。
前655年(秦穆公五年、晋献公二十二年),穆公派公子絷去晋国求婚。晋国朝臣一看,养马倌的暴发户想吃天鹅肉,都表示反对。晋献公却说:秦国人带了一车狼皮,这是很贵重的礼物,说明秦国人有诚意。女儿(伯姬,又称穆姬)是申生的亲姐姐,都二十一岁了,属于大龄剩女,嫁给姬姓贵族已经不可能,就嫁给穆公做正妻吧。
晋国公主下嫁,对于秦国来说是件有面子的事情,秦晋之好就是这么来的。
公子絷这次的晋国求婚之行,还想为秦国引进中原人才,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位晋侯缗家族的没落贵族——公孙枝,将之带回了秦国。穆姬出嫁的陪嫁目录里,把灭虞国时俘虏的百里奚编入。公孙枝知道百里奚的来历,间接为秦穆公推荐了百里奚,百里奚推荐了蹇叔,百里奚和蹇叔的儿子陆续来到秦国,成为秦军三帅。
秦穆公听从了百里奚的谋划,集中精力向西扩张,挖角由余,灭西戎十二国,成为西方一霸,国力兵力让晋国不敢小觑。
世家贵族的窝里斗是永恒的主题。生在富贵之家的孩子,从小衣食无忧,却一生都要活在刀光剑影的生死场里。
晋国自叔虞建国后,传到晋昭侯,昭侯把自己的叔叔成师封在曲沃,号曲沃桓叔。曲沃城比翼城还大,当时就有人(师服)预言曲沃将成为晋国动乱之源。
自晋昭侯七年(前739年)至晋侯缗二十八年(前678年),曲沃经过三代人(桓叔、庄伯、武公)的争斗,晋侯缗被杀,曲沃武公获得周王室册封,也就是周王室正式承认晋国六十多年内斗的最终结果,即小宗取代大宗,旁系取代嫡系。这一年是晋武公三十七年,也是齐桓公称霸的第一年。
三年后(前676年),武公儿子诡诸继位,即晋献公。
晋献公即位,内乱依然火苗不息,“桓庄之族”的公族,也就是献公的爷爷辈到子侄辈,四代亲戚元老都来插手朝廷,要官、要钱、要封地,献公不胜其烦。大夫士蔿献计,挑动公族内斗,献公收渔翁之利。
前670年(鲁庄公二十三年),《左传》记: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士蔿曰,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
士蔿不简单,擒贼先擒王,知道抓牛鼻子,说先把富子干掉,其他群公子也就好办了。献公给了一句话:那你去试试吧。
有本书叫《把信送给加西亚》,谈的是主动执行的问题,但要说善于谋划,还能够主动执行,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君排忧解难,士蔿的执行力才叫高,是真正的榜样。只用了两年时间,士蔿先离间富子与公族的关系,接着挑动公族杀死封到聚邑的游氏大夫,到鲁庄公二十五年(前668年),得到聚邑的群公子被晋献公杀了,“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士蔿被任命为大司空(建设部部长)。
叙述秦晋两国先祖及春秋时期的建国历程,就是为了说清楚,秦国是屌丝,却内乱较少,积极向中原文明学习,引进人才,国家开始蒸蒸日上。晋国是贵胄,内斗持续近100年,晋献公消灭内乱后,却又出现骊姬之乱,混乱了三十多年,直到重耳继位,晋国翻开新篇章。
晋国经历一百多年的持续内斗与内乱,依然是春秋时期数一数二的强国,是因为重耳之前晋国的历代国君虽然都做了很多不靠谱的事情,但晋国的大臣,以士蔿、吕省、里克、重耳五常委等为代表,是忠勇皆备的人才。大户出身的晋国真不简单。
秦穆公娶回来的穆赢,关键时候以死相逼,让秦穆公放了被俘的晋惠公;娶回怀赢(后来叫文嬴)的晋文公死后,文嬴让儿子晋襄公放虎归山,放走崤之战中被俘虏的秦国三帅。秦晋这一时期的通婚,还是发挥了历史作用,秦晋之好也名副其实。
不过,晋国放走三帅犯了历史性的大错,最后还搭上一代名将先轸的性命。秦穆公在与晋文公围攻郑国期间,被烛之武的说辞打动,决定撤兵,对晋文公来了一次釜底抽薪,这是秦穆公干的一件背信的事。老好人要是干起背信弃义的事,真是让人如吃了苍蝇般难受。
幸好重耳知恩图报,对秦穆公这次的背约没有引兵相向,但先轸记了仇。晋文公去世后,趁秦军偷袭郑国不成的返回途中,发动崤之战,全歼了200乘秦军,俘虏三帅,差一点把秦军打回原形。
有人要问罪三帅,秦穆公说:是孤之罪也。周朝芮良夫之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这句话说的就是寡人啊。寡人由于贪婪而使孟明受祸,孟明又有什么罪呢?
穆公素服(穿白色丧服)来到郊外,对着孟明视等人号哭道: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晋国几位国君,献公不用说了,当太子时就与父亲的小妾私通,生下伋子;继位后抢了太子申生的老婆骊姬,申生被骊姬逼死;用士蔿计谋,尽杀群公子;追杀亲儿子夷吾与重耳;假途伐虢,顺道灭虞;晋国在春秋的地盘与实力,实际上起自献公。
夷吾在得到秦穆公帮助继位后,不感念秦国“泛舟之役”对晋国的帮助,在秦国歉收时拒不帮助,导致秦晋爆发第一次战争,自己被俘虏。
重耳对秦比较厚道,没有计较秦穆公(岳丈)临阵逃跑的背盟行为。但到了重耳儿子晋襄公,先轸还是不宣而战,发动崤之战,全歼秦军。秦晋关系因此一役,老一辈缔结的秦晋之好变成秦晋结仇。
秦穆公厚道吗?纵观其一生,总体来说,做的都是厚道事,尤其对夷吾、重耳、穆嬴都是厚道的。可惜厚道人还是做了三件不厚道的事:一是背叛与晋文公的盟约,私自撤兵;二是趁晋文公、郑文公去世,不听蹇叔劝告,竟然动起歪脑筋,劳师袭远,结果令秦军全军覆没;三是死后使用人殉170多人,包括秦国三良,即三位有德君子。
《诗经·秦风·黄鸟》沉痛地唱到: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苍天啊,怎么能杀害了我国的君子啊!如果可以交换,我们愿意一百次换下他们啊!
秦晋之交变成秦晋恩怨之后,秦国开始与楚国结盟、通婚,著名的芈八子、张仪都是从楚国进入秦国。
秦国在春秋的历史,就像《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到处与人交手,到处有奇遇,还有外部高手输送功力。功夫没有炼成前,打不胜别人,别人也打不死他;炼成六脉神剑后,成为绝世高手。往远一点看,商鞅变法是锻造、激发、打通秦国“六脉神剑”的历史性事件。
秦穆公是位传奇君主,在位三十九年,是秦国的转型之君,将秦国从部落联盟转变为一个相对健全的国家。与晋联姻,地位改变;引入百里奚等人才,国策稳定;挖到由余,平定西戎;建立军队体制;没有参与中原诸侯争霸,获得发展机会。
宽厚待人,冥冥有报。韩原之战时,秦穆公曾被晋军围困,即将束手就擒,忽然有数百野人杀到,救出穆公,还将晋惠公俘虏。这批野人不是秦国士兵,而是以前穆公释放的一批偷马吃的乡下人。当年这三百野人偷了在梁山打猎的穆公的马烧了吃,秦军找到丢失的战马,打算派兵剿灭。秦穆公听说后,不仅没追究野人偷马的罪过,还派人送了几坛酒,说光吃肉不行,要喝酒解腻。这些野人感念穆公恩德,碰到这次机会就赶来拼死相救。这与楚庄王在“许姬折缨”事件里“积阴德者必有阳报”是一个道理。
秦穆公是一个有情感温度的人,这不仅在于他接受了穆姬救弟的威胁式请求,还体现在他对女儿弄玉的宽容。
秦穆公有一个女儿,抓周时抓住碧玉不放,故起名弄玉。及长,容貌绝世,善于吹笙,不用乐师,自称音调,声如凤鸣。秦穆公为她专门修筑一座凤楼,楼前有台,名凤台。
弄玉十五岁,穆公要为他择婿,弄玉说自己只嫁善吹笙与自己唱和的人,其他人一律不嫁。一日,弄玉梦见凤台前来一男子,用赤玉箫吹奏一曲《华山吟》第一弄,弄玉梦醒,穆公派孟明视去华山寻找此人。果然找到,名叫箫史。
箫史见穆公,穆公问是否会吹笙,箫史说只会吹箫,穆公就打算让他走。弄玉说:笙、箫是同一类,请他演奏无妨。箫史一曲,清风习习,第二曲,彩云四合,第三曲,白鹤翔舞,孔雀来集,百鸟和鸣,经时方散。
穆公问:为什么你吹箫能让珍禽前来?箫史说:箫声虽然比笙要细轻,却是模仿着凤鸣之声。过去舜帝做《箫韶》之乐,有凤来仪,何况百鸟翔集?
穆公乃命弄玉和箫史八月十五完婚。箫史居凤楼,不食伙食,时或饮酒数杯。弄玉学其导气之术,渐渐也能绝粒。箫史教弄玉吹箫,为《来凤》曲。
约居半年,有一夜,二人月下吹箫,有紫凤集于凤台之左,赤龙盘于凤台之右。箫史对弄玉说自己是天上谪仙,为华山之主,与弄玉有缘,箫声作合。今龙凤来迎,当返回天界。于是,弄玉乘紫凤,箫史乘赤龙,于凤台翔云而去。是夜,太华山凤鸣不止。乘龙快婿,弄玉吹箫,笙箫和谐等,皆出于此传说。
真实的历史恐怕是,箫史弄玉早有私通,弄玉立誓非吹笙不嫁,再编造一个梦,去华山寻找到情郎,让穆公相信。
为何半载要宵遁?必然是弄玉婚前已经怀孕,即将临产,不离开,过去的私通就会暴露。编造一个龙凤来迎的故事,是让穆公不要搜寻,否则搜起来,还真不一定跑得了。又或许,这一切都是穆公隐晦家丑编造的故事,也未可知。
世间只有红尘冤家,哪有神仙眷侣?不如怜取眼前人,玉人何处教吹箫?
公元前624年五月,孟明视再次请求攻打晋国,请穆公亲自督战,孟明视当着文武百官发誓道:若今次不能雪耻,誓不生还。年迈的穆公答应了孟明视的请求,并说:寡人凡三见败于晋矣。若再无功,寡人亦无面返国也。
秦穆公起,倾国之兵五百乘,由蒲津关而出,攻打晋国。秦军渡过黄河以后,孟明视下令焚毁全部船只,穆公问孟明道:元帅为何焚舟?孟明视答道:此番伐晋,不胜无归,所以我烧毁渡船,自绝后路,以示誓死克敌,有进无退!
秦军进入晋国,赵衰死前曾遗嘱,秦国再来报仇,不要迎战。赵盾也自觉理亏,闭城不出,连晋国百姓都认为对不起秦国。秦军也没有放纵掠杀,见晋国不战,就来到崤之战的战场,还有很多秦军将士的白骨没有埋葬,秦军大哭三日。
秦穆公率领军士掩埋骸骨,发表训词: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
秦国的士兵们听了主帅的豪言壮语,群情激昂,齐声高歌《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难道担心没有衣服吗?我的衣服你可以穿呀!大王要发兵打仗,
赶快把家里的长矛磨亮,我与你是伙伴吆!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戈戟。与子偕作。
难道担心没有衣服吗?我的内衣你也可以穿呀!大王要发兵打仗,
赶快把自家的戟枪磨亮。我和你一起干吆!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难道担心没有衣服吗?我的护腿衣服你可以拿去穿呀!大王要发兵打仗,
赶紧回家把铠甲磨亮。我和你一起参军去吆!
1993年3月,中国的考古学家在崤山附近发现了一处超大的秦人墓地,墓地南北宽3公里,东西长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这些墓葬均为竖穴方坑墓,单人仰面直肢或侧身屈肢葬,陪葬品为铜带钩或护心镜,经过考古学家严密的考证和研究,这些墓葬就是崤之战中三万秦军阵亡将士的墓地。
令人震撼的是,这三万秦人的亡灵,竟然如军队列阵一般,排着整齐的队列,头一律朝向西土,将崤函古道西端这一处战略要道堵得密密实实,没有一丝缝隙。如果有人去参观这一历史遗迹,心头可以浮现这首雄壮诗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