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的基本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一句是引自《论语》的原话,大义也比较清楚,是孔夫子提出来的教育原则。他认为认为老师对于学生,不要轻易地去解释、去发挥,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状态,给予相应的启发式教育。

什么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古人认为一个器物有东南西北四个面,如果我举一个面给你,但是你不能通过所示的这一面而了知第二个面、第三个面、第四个面,那么你就不是好学生。“则不复也”,并不是说如果你不能举一反三,那么老师就不教你了。孔夫子可没那么狭隘。这是说,如果老师给你讲了一个问题,你没有搞懂,然后你就继续问下面的问题,那老师肯定是不会回答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第一个问题都没搞懂,何况二、三呢!首先,学习是有先后次第的,如果你连最基础问题都没搞懂,要想更深一步的学习是不可能的;第二,如果你本来足够聪明,但是囫囵吞枣般一带而过,老师给你讲的第一问题你都还没有真正领悟,就忙着问第二个问题,那说明你没有下功夫,根本就没有去认真地思考,下面再给你说什么也等于白说。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问题不断地冒出来,他提出一个问题,你正在给他解答,话还没说完,他第二个问题又冒出来了,你正准备就他的第二个问题交流交流,他第三个问题又出来了……遇到这种人就很麻烦,他的心思根本就没有专一嘛!他只是想把自己脑子里乱冒的问题讲出来,根本就不在乎你的解答。不要说别人,我们自己就经常犯这样的愚痴。有时候书院搞讨论,越讨论越热闹,突然一下发现,咦?怎么跑到这个话题上来了呢?刚开始讨论的问题与此全不相干啊!怎么东扯西扯地就无边无际了呢?这种现象很普遍,也是我们惯性思维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对于学习、讨论,我们应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搞懂、理清,心要专一落实才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儒家教育的基本原则。愤,愤发,对于学习,我们要有强烈的愿望,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思考一个问题真达到了吃饭吃不香、睡觉睡不着的地步,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老师进行一下启发。如果你的思考没到一定程度,精神没有集中到一定时节,好的老师是不会给你指点的。时机还没到嘛,就是给你说了也没有用。悱,左边是一个心,右边是一个非,就是说心里面有疑问、有是非,心欲言而口不语,称之为悱。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有时候看一本书,听一句话,其中的道理自己在心头好像感觉差不多了,但是要说却又半天说不出来,总是有那么一点似是而非的感觉。

孔夫子提出的这种教育方法,后来的儒家继承了多少?说不清,倒是在禅宗内,这种教育方法体现得淋漓尽致,并还有很多独特的发挥。

“五一”期间冯老师回到成都,那天蛇妹妹说,她已经准备了好多问题要问,但是当冯老师来到书院,一坐下,茶一泡,结果一个问题都问不出来了。下来自己就在想,这是咋回事呢?这就有点“悱”的感觉,心头确实有很多东西,但就是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的到了这种“悱”的状态,在禅宗看来,就是禅机快到了,是一种非常容易被“发”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