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订单一次性采购,一般客户采购流程很长的时候,你必须判断自己在客户中的位置。很多销售人员易犯一个致命错误:不清楚自己在客户心目中是第几位候选人,稀里糊涂地成为第二、第三候选人,结果是时间耗了、钱也花了,但就是不买你的产品。更悲剧的是,销售人员自始至终都蒙在鼓里,扮演陪练角色,陪同第一候选人跑至终点。如何准确判断,防止成为客户的凑数供应商、陪练供应商呢?
第一,客户疑问是多还是少?如果见客户时,客户有很多疑问,一头雾水,恭喜你,客户的采购流程很可能只是在初期或者你的对手没做太多的工作,客户还属于现实客户或者更早一点的潜在客户,客户被教育的机会很大。相反,如果客户的疑问很少,甚至只提差异性的东西,那就提高警惕吧,要么客户本身很专业,要么客户很可能被洗过一次甚至几次脑了,属于订单客户了。
第二,客户肯不肯为你花时间?客户愿意花很多时间和你进行漫长的讨论和分析,很有戏,因为客户也不是一天到晚只陪你唠闲磕,他很有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说,他想弄明白一些事。相反,如果客户对所有的问题几乎都有答案,或者因为客户明白事理、很内行,或者因为他已经被你的对手培养得很成熟了,早就门清了。前者是现实客户,后者可能就是订单客户了。
第三,讨论问题是否深入?如果客户愿意和你讨论和产品有关的各个方面问题,这说明客户在认真地考虑购买问题了。相反,如果客户只愿意和你讨论个别东西,比如某个单一的功能、某个服务的问题或者干脆是价格问题,这说明,客户采购标准已经很明确,标准很可能是对手制定的,客户内心其实已经接受了,只不过有个别问题不放心,在找人确认而已。前者是现实客户,后者就是订单客户。
大约5年前,我刚刚跳槽到一家公司做销售总监。当时面临的问题就是部门业绩很差,我给销售人员下了死命令:逢单必抢!运气不错,命令下达的第二天,上海的一家企业招标,希望我们能应标。这却给我出了一道难题:上吧,前期一点工作都没做过,成功的希望很小;不上吧,看需求少说也得500万元,对部门业绩大有好处,做这个决策确实不容易。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先和部门同事商量一下。下面摘录大家的发言:
甲:“作为销售人员,不能放过任何机会,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销售就要迎难而上,销售人员就是为了解决困难而生的,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菜鸟级销售,无法区别客户的不同类型。
乙:“这个绝对不能上,闭着眼都知道,这种项目早被人搞定了,你看那标书写的,多么神采飞扬,不是行内人代笔才怪。这样的项目纯属浪费时间,也浪费差旅费,有这个功夫还是到其他地方碰碰运气吧。”——能够区分客户类型,但没有提出建设性的竞争策略。
丙:“老大,干脆这样,我们随便写一个应标书,报一个能报的最低价,能拿下来当然好,拿不下来也把对手的价格砸下来。咱们没戏,别人的日子也别打算好过!”——提出了竞争策略,但不一定是最理想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