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何看人看到骨子里

(1)看人看底层,看终局

每个人身上,有的东西是可变的,有些东西是相对稳定,难以改变的。我们选择人才,一方面需要看到可变的东西,知道其目前的水平是暂时的,还会有成长、发展的空间,也就是潜力。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有一些东西,可能是很底层的,你看不到,但它很坚固、持久,极难改变,却影响深远。

当你看到这些底层的东西,并基于底层的因素去识人、用人,你就能够把握“终局”。很多时候,终局已定,就在那里,只是我们能不能看到,有没有能力看到。在这里,不列举一些传统理论,如“冰山模型”。我结合自己识人用人的经验教训,总结一下我的体会。

(2)性格

性格最难改变。性格的难以改变,是因为它主要是基因遗传决定的,以及人的成长环境的持久影响,这两者的结合,就像拧麻绳一样,难以解开。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对事情的反应模式。

人才的反应模式,能否符合工作场景所需,并产生绩效,这是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工作者需要关注的,因为它涉及到我们用人的管理成本、激励成本。我学习与应用性格分析工具有20年的经历了,我有几点实践心得:

①高绩效的人才,有着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相反的,低绩效的人才也有着一些共性的特征。当然,这只是大概率的,不是绝对的,我说的大概率,是接近80%左右。

②性格与工作场景的匹配,能够直接影响工作的绩效。绩效是在性格、能力与岗位工作的匹配中产生的;能力影响相对短期一些,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性格的影响却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

所以,我们应更多通过性格的匹配,来解决绩效的问题,而不是改变性格。改变性格就像改变水流的方向,是逆人性之河流的。当然,改变工作、生活环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性格,但这只是表面的、短期的、微量的,不是根本性的、系统性、结构性的。

③性格不能用优点或缺点来表示,而应该用特点。用对了地方,就是优点,用错了地方,就是缺点。

④人与人之间的性格搭配,一定是有着优劣层次之分的。两个人之间,可能天然就能亲近,也可能天然就排斥,这种匹配、不匹配是结构性的,几乎无法解决;两块完全不是一个系列的拼图,别指望能拼在一起。

(3)对人、事、信息的认知与处理

对人(情商):有的员工,对人际之间的感知很弱、不敏感,他在与人交往方面的细节处理,包括言行举止,一看就让你皱眉头——人际理解力太弱了!这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处理能力问题,对每个人来说,会有惯常的人际处理模式。

对事(事商):有的人处理“人”的方面还可以,但是处理“事”的方面就不行,他对事情的理解、做事情的逻辑,你总感觉不入流。他似乎在如何做事方面的思路永远想不清楚,不像有些人,在分析事情时如行云流水,做事情时也轻车熟路。

对信息(信息商):在处理信息方面,有的人像“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而有人就能快速提炼总结,有逻辑地加工、再现。

对人、事、信息的认知与处理能力,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与历练的关系,但更多的,还是敏感度的问题(暂用“商”来表达),还有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问题。

所以,这三方面能力,先看看天然禀赋如何,在一个人身上,也许不可能全部都强,但不要有明显短板,最好根据工作需要,结合人的长板来进行匹配。

人才底层的能力方面,不要过于相信培养的作用,培养的成本是很高的,而且效果有限。人才底层的“硬件设施”好,培养才会快,而且他会自我培养、自我发展;你只需要提供平台,人才自会成长。

(4)价值观

也许一提到价值观,很多人都摇头,这个太虚了,难以捉摸与判断。说实在话,我从事HR工作近20年,也一样对这个价值观有“雾里看花”之感,但最近我越来越感到价值观真的很底层、影响很深远,但也很隐秘。

价值观流露在一个人对外互动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它的痕迹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隐形的幽灵,处处在涂抹,你却看不到,它在一旁窃笑,你却听不见。

这个规律的发现,是我近几年看到一些“非典型”的管理者总结出来的,这些管理者有着如下特征:

他们似乎有着一些天然的“缺陷”(可能是心理上的),看上去特别有才华、能力,但这种印象很快就会被打破,他的负面影响逐步放大,典型表现如:听不进别人意见、自说自话、刚愎自用、情绪波动大、做事偏激、强势而刚性、迷信权力的作用。

类似这样的管理者,就像一个仪器,在组织里一直在释放着干扰他人的负面频率,而且覆盖的范围极大,不仅本团队感应到,周边团队也感应到;如果这些管理者在集团公司的要位上,连其他分支机构(如分子公司)都能感应到,且都被其干扰影响,其能量与频率穿透性极强。这些管理者,在企业的结局都惊人的类似:把周边的人搞得不安生,把团队的人都折腾走了,最后自己也走了。

我开始还认为是管理能力的问题,后来发现不是,而是更为底层的问题,可能是心理上的问题,也许是童年成长的环境、经历造成的,但这个确实很难追溯,需要依靠心理分析师才能完成。心理上的问题,它向外折射出来的,却是价值观的问题,两者之间似乎有着一座桥梁(这个结论有待心理学专家来研究确定)。

我认为有缺陷的管理者,其价值观有着和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导致其管理理念、方法有着特异性。如何分析一个管理者的价值观,以下是我认为可以思考的问题。

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世界是恶的,还是善的?

我应该是多奉献给世界,从奉献中感受价值,还是尽量从世界索取,从获得中感受成就?

人有来生,所以需要积德,还是人没有来生,只要这辈子活好?

我是否和这个世界和谐共生、共处?

我能影响这个世界吗,影响的程度有多大?

对世界我应该是顺从的,还是应该“与天斗”,而且要“胜天半子”?

②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吗,还是不平等的?

权力象征着什么,它在你心里有多重?

权力是否代表着你可以不尊重员工,你说的话员工必须服从?

你有“自己人”的观念吗,在工作中会不会划分“自己人”、“非自己人”?

人与人之间是博弈关系吗?是零和博弈,还是正和博弈?

我的成功只靠自己,还是需要靠大家的力量?

我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成功,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我如何看待别人对我提出的意见?

我说的就是对的吗,还是说别人说的也可以是对的?

必须听我的,还是也可以听你的,还是大家一起商量着来?

③如何看待自己?

是否自己有优点,也有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是否自己也有可以向别人学习的地方?

自己是否也一直在成长?

我能客观认识自己吗,我真正了解自己吗?

我的定位是什么,我是主宰的角色,还是服务的角色?

即使周边的事情,我是否也有能力达不到的地方?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

以上问题只是列举,还有很多。我的发现是,在上面这些问题上,有些管理者的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不一样,这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底层因素,也是团队管理中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