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吨庆典之后,小包装油市场市场日趋于成熟,整体增长速度迅速下滑。嘉里粮油意识到,金龙鱼要想有新的市场突破,就必须发展一些更具空间的新产品。大米行业随之进入嘉里粮油的视线。
长期以来,国内大米加工行业特点一直是“小、散、低”。尽管有一些表现不错的区域品牌,但缺乏引领行业的全国性大品牌。这与当初金龙鱼进入小包装油领域的情况极其相似。
前景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早在2005年,嘉里粮油的第一批小包装东北大米产品就已上市。但由于缺乏经验,嘉里粮油和经销商为此吃尽了苦头。坏米的严重程度超出所有人的预期。嘉里粮油的经销商都是卖油的,油的货品管理非常简单,堆在仓库里,有18个月的保质期。可是米不一样,南北方极大的温差和湿差导致东北米到南方易发霉变质,还有鼠害和虫害。经销商为此亏钱不少,嘉里粮油也损失惨重。最大的一单,能有上千万元的亏损。
于是,嘉里粮油很快叫停了大米业务。
在嘉里粮油与益海粮油合并后,听说郭老板也准备要卖大米,老嘉里人都笑了。
郭孔丰在来中国之前,原本就负责郭氏集团的面粉业务,对主粮市场并不陌生。
从市场规模来说,油面米的比例一般是1:2:4。也就是说,如果食用油的销量是100万吨,面和米的销量就是200万吨和400 万吨。当时,中国市场大米和面粉的小包装率不到5%,市场潜力巨大。大豆压榨业务才稍有眉目,郭孔丰即开始落子大米加工业务。
决心不同,手笔也不同。郭孔丰一出手就是先建工厂,而且建的是大厂。
2006年3月,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成立。一开始,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分别是1.28亿和3个亿,后来分别增加到2.18亿和5个亿,成为黑龙江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东北三省占了中国外售大米的41%,其中仅黑龙江一省就高达28%。而且,全国也仅有东北仍有成片土地可开拓种植水稻,增产潜力较大。东北气温低,水稻生产期长,口感也较好。所以,益海首选黑龙江为米业投资的重点。
包括黑龙江佳木斯在内,益海嘉里在中国主要的大米产区——吉林白城、辽宁盘锦、苏北、江西和四川成都,在4年的时间里建成了13家大米加工厂。一如前些年进军中国大豆压榨行业的速度与气魄,到了2010年,益海嘉里年稻谷处理能力达到150万吨,大米产能达到100万吨。其扩张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
在进行加工布局的同时,益海嘉里在粮源上也下起了功夫。益海嘉里首先盯准了盛产优质大米的东北三江平原,以订单农业的形式与农民签订水稻种植面积28万亩,奠定20万吨原料的稳定供应。随后,益海嘉里分别在黑龙江无常、辽宁盘锦、吉林梅河口等地建立了订单农业原料基地。
仓储是大米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益海嘉里南方米厂的仓库全部是冷库。南方潮湿,容易生虫,需要有人随时控制湿度温度,翻稻、倒垛,看到虫子要马上拣出来。益海嘉里还改造了209个经销商仓库,确保恒温,防潮和防鼠,达到大米存储的要求。这一项工作无疑是吸取了前番大米业务失败的经验教训。
经过这些原料、加工和物流的布局,益海嘉里能在两周内将当年新米送达消费者的手上,其中工厂加工两三天,汽车运输两三天,经销商和超市这边耽搁一周。即便是运输距离最远的东北大米,益海嘉里也只要用一个月,就让其南方上市。
2007年,香满园品牌的大米上市试水。
2008年底,在央视的黄金广告时段,金龙鱼的大米广告闪亮登场。
“5400多个经审定的稻米品种,金龙鱼只选4个。全国43000多万亩水稻,金龙鱼只限定5个优质产区。国家标准特等大米不完善粒每万颗不超过300颗,金龙鱼出厂不允许超过6颗。从种子到大米,全程用心,美味放心。金龙鱼大米,选好米,有‘稻’理。”
为了让消费者尽快认识金龙鱼大米,益海嘉里不惜血本,最多时一个月的广告预算高达5000万元。
借助原有金龙鱼的销售渠道,金龙鱼大米火线入市,高调地摆在了各大超市、卖场的显眼位置。“要让所有能买到食用油的地方都能买到金龙鱼大米”。
金龙鱼东北大米、苏北大米、丝苗米、油黏米等多个系列、数十个产品陆续上市。2013年,金龙鱼和香满园的大米销售量合计超过100万吨。AC尼尔森监测数据表明,益海嘉里占据中国小包装大米约20%的市场份额,连续三年全国领先。2015年,益海嘉里大米销售超过130万吨。
虽然业绩不错,但益海嘉里在大米加工环节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实际上,这个也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状况。从整个大米加工行业来看,2014年有一定规模、被列入统计数据的企业有8500多个,共生产大米1亿多吨,实现销售收入4千多亿元,但利润只有4亿多元,平均每家利润不足5万元,聊胜于无。
比较一下,2014年食用油企业列入统计数据的1660个,生产食用油3千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万亿元,利润635亿元,平均每家利润3826万元。
大米与食用油,为什么市场表现冰火两重天?
虽说粮油不分家,但粮食和油大不一样。
国家对国内的油料种植业支持力度相对较小,而且允许大量进口国外油料。油料不是主粮,没有油料只会减少油和肉的供应,不至于饿肚子。除非物价涨得太凶,政府很少对食用油市场进行行政干预。但对粮食行业,国家态度截然不同。确保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职能,是绝对不可放开的底线。所以,国家对稻谷有托市收储政策,一方面抬高稻谷收购价格,确保农民的收益,把大量新粮收入国家储备库中,另一方面又将储存了1-3年的陈化粮低价投放市场。一增一减,就形成“稻强米弱”局面,大大压缩了大米加工行业的利润。为了保证大米的品质,益海嘉里的收购价一般比市价还要多1~5分/斤,这就更缺乏成本竞争优势。
在稻谷流通环节实施托市收储政策,不仅扭曲了稻谷和大米的市场价格,让大米加工业叫苦不迭,还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首先,国家每年要支付数千亿的资金用于粮食收购、粮库建设、人工保管及利息费用等,财政不堪重负。其次,消费者吃不到新鲜的大米,而陈化粮的品质往往存在巨大隐患。第三,政府高价托市还造成国内粮价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促使周边国家廉价农产品大量进口,甚至是走私到中国。第四,粮食托市收储还易造就骗取补贴、挪用或截留收购资金、私下倒卖粮库粮食的“硕鼠”,产生巨大的寻租成本和监督成本。第五,国家收储的大都是普通劣质粮食品种,影响农民种植优质粮食品种的积极性。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农业扶持政策,都转向以耕地面积或农业人口等为依据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减少对农产品价格的扭曲,正确引导市场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对于棉花和大豆,中国政府已经将托市变为直补,效果很好。在稻谷等主粮上也值得考虑实施之。
除了利润空间小,大米的运作难度也比食用油高得多。大豆种植是资本密集型农业。美洲的大农场主,以机械化的方式,一户可种植成千上万亩大豆,然后由贸易商收购大豆,再用万吨货轮运销中国,最后在沿海港口的大厂里加工。而水稻是劳动密集型农业,中国的农民一户十几亩稻田分散种植,只能由粮贩子收购,难以保证质量的稳定。因为大米物流成本较高,所以当地产米、当地加工、当地销售是市场主流模式,这样手工作坊式的区域小厂就很有竞争优势。如果想要规模化运作,只能依靠规模化生产的东北米和泰国米。但从东北或泰国将大米运销中国华南大米主销区,就比当地产的大米的物流成本要高很多。
大多数粮商都没有属于自己的耕地,而是通过订单农业,设立专属原粮种植基地。理论上,专属基地应保证供应稳定,但事实上,订单农业的执行率不足20%。粮价要是涨了,农民可能会把粮食卖给出价更高的粮商。粮价要是跌了,粮商又不乐意,不愿履行年初制定的较高的协议价格。
其实,这也是中国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凡是企业自己去种地的,最后往往会发现成本更高。但是向农民去收购,又会出现收购数量没保证、质量和价格不稳定的问题。
简言之,中国大米产业利润薄、回报低、周期长,一般企业都不愿意参与此类投资。由于缺乏大规模投资,整个大米加工业粗放落后,呈现分散化、技术水平低、副产品循环利用率低的特点。这也正是在金龙鱼之前,大米没有一个全国性品牌,全是区域性的小品牌的原因所在。
为了在大米行业破局,益海嘉里先是形成产能规模。有了规模以后,就开始走下一步: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