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真伪凭谁说

《古文尚书》一直没有成为汉代的官学,只在民间流传,一段时间以后就失传了,只剩下《今文尚书》。到了东晋以后,又冒出一个《古文尚书》的版本,一直流传到唐代,被当时的官方认可,收入《五经正义》,成为此后的官学。到了宋代以后,学者们对这个版本的《古文尚书》真伪问题就争论起来了。人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个版本的《古文尚书》不太像先秦时代的文笔,再经过很多人考证,确定现在所流传的《古文尚书》,不是当年鲁壁所出,而是后人伪托所写,所以现在称之为“伪古文尚书”。

其实,即便是伪托的《古文尚书》,里面的很多思想也是从汉晋以来,人们对先秦文化典籍的很重要的理解,也是古人研究《尚书》的很重要的一个成果。关于《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从宋朝一直争论到清朝、民国。千古真伪凭谁说?这是学术界的事情,我们这里就不多发表意见了。

关于《尚书》的文体,上一次我讲《大学》的时候,已经跟大家讲过了。《大学》里面有很多地方都引用了《尚书》中的句子。《尚书》的文体主要是有六种:典、谟、训、诰、誓、命。另外,也还有少数篇章是以人名、地名、事件名为题目,算是记言、记事的散文。下面我还是简单跟大家说一下吧:

“典”就是指典册,有经典之意,是后人追溯前代的重要史实,比如说《尧典》《舜典》这些,通称为“典”。“谟”通“谋”,就是谋划的“谋”,指的是君臣之间的谋划记录,比如《大禹谟》《皋陶谟》等。“训”,指的是“训谕”,臣子开导君主之言,称之为“训”,比如《尹训》等。这跟我们现代人正好相反啊!过去上级对下级说话是“喻”,下级对上级说话才能称“训”。然后第四种文体是“诰”,有诰命之意,指的是公开发布的勉励文件、告示。还有一种是“誓”,就是誓言、誓师之言,行军打仗的时候,要有一篇檄文以正视听,激励士气。古代有些檄文是千古名文啊!唐代骆宾王写了一篇《讨武檄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虽然这件事情很快就被武则天收拾掉了,骆宾王也因此掉了脑袋,但是这篇文章成了千古奇文。还有一种文体是“命”,命令之辞,包括嘉奖辞、督办辞等等。这些都是《尚书》中的主要文体,是用来记录上代之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