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自由意志30

自由意志是个哲学概念,是哲学领域长期以来大量探讨充满争论的问题,此概念出现在一本讨论组织的著作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在《经理人员的职能》整部论著中,巴纳德在两个地方明确提出自由意志的概念,一处是开篇后不久,在讨论个人的定义时涉及自由意志,“人有多大的选择能力或者自由意志?”另一处是在著作结尾的时候表明自己的信念,“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协作的力量,能够使人自由地协作。”在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直接明确触及自由意志含义的语句不多,大概就有三五段内容,关键的几句话。下面进行逐个具体分析。

“所有的事物都是为着一个目的而具有某种秩序的。但其安排正如一个家族内的安排那样,自由人很少有随便行动的自由,全部行动或绝大部分行动都是事先给他安排好的;而奴隶和动物则很少有共同的责任,绝大部分是随便行动。”(P2-3)

这不是巴纳德的话,他引用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反复读这几句话,多少带给我们一点感觉。一个人工作在庞大组织的基层,感到处处受制,各种规章制度、上级领导约束着他的行为,他非常希望得到升迁,希望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更广阔的接触面,可一旦沿着组织的层级不断上升,想要的自由非但没有得到,随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需要兼顾上下左右各个方面的事情,有一种真实的越来越不自由的感觉。普通员工在节日或许可以放假休息,可以随便发发牢骚,工作之余可以什么都不再管了,而一名大组织的一把手、高层人员,哪怕是个小团队的负责人,也许很难放松紧绷的神经,无法根据自己的想法言行,他必须主动去补齐责任空白地带的事情。是基层人员更为自由,还是高层自由度更大呢?

巴纳德将这段话放在了自己著作的开篇,可能是一种提醒,通常我们认为的自由人,身在高位的一些人,如首领、将军、长官等,他们并不是像想象的那样自由,他们身上有肩负的责任,有组织对他们的要求和种种规则约束,他们往往很难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做事。而我们通常认为的最不自由的一些人,处于权力路线底层的人,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样不自由,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往往自由行事。这种引导促使我们思考,是什么力量限制了人的自由呢?人的自由又有多大的空间呢?什么样的角色可以拥有自由呢?越是仔细思考这些,越容易使我们对人和组织产生点感觉。

“在实际事务中几乎普遍认为人们具有选择的能力,决定的能力,自由意志。……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对于正常的、健全的行动,选择的能力是必需的。因而在个人责任的学说中、道德责任的学说中、法律责任的学说中都反复灌输自由意志的思想。这对于保证个人完整性的感觉似乎是必要的。这是由以下经验推导出来的:个人完整性感觉的破坏,就是适应能力、特别是生活的社会方面的适应能力的破坏。我们观察到,那些没有自我意识、缺乏自尊心、认为自己的所做所想无足轻重、没有什么主动性的人,往往成为问题,是病态的、精神失常的、不现实的、不适于协作的人。”(P11)

上面一段话,加上巴纳德的一句提问——“人有多大的选择能力或者自由意志,”点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决策能力与自由意志。当讨论决策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涉及自由意志,这里值得驻足一会儿反复思考一下。在考虑管理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少想到自由意志的问题。决策一词似乎更为“科学”,围绕着它能够建立一些公理体系。自由意志一词则更为接近“哲学”,并非客观的公理,更接近于一种理念支持下的选择。这段话还基本阐明了巴纳德对个人的看法,他在组织理论体系中对个人的基本假设为,个人就是具有选择能力的个体,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至于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巴纳德并不想陷入争论,他只是根据经验做出反向推导,如果一个人没有自由意志,这类人往往是不适于协作的人。

“但是,这种选择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在前面讲的,个人是各种物的、生物的、社会的要素相结合的活动领域这一点是正确的话,这点也必然是正确的。自由意志的有限性还由于当人遇到大量机会和很多选择时,选择能力就处于麻痹状态。这是从经验推导出来的。例如,一个在小船中睡着的人,醒来时发现飘在雾中的海洋上,可以随便驶向哪个方向去,就会一下子无法选择方向。可能性的有限性是选择的必要条件。找出不能做某事的理由,通常是决定应该做什么的一种方法。”(P12)

在人具有选择能力这个基本假设刚刚提出之后,巴纳德话锋一转,人的选择能力是有限的,这是由于他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个人会受到物的限制,个人是一个物理存在,他在A区域干活,同时就不能在B区域干活;个人会受到生物的限制,他有生理特征,一个人难以持续不断地每天大负荷工作16个小时,还能保证质量效率;个人还会受到本身社会因素的限制,他很难同语言不通的人交流技术问题,他很难主动同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由于这些自身条件的限制,他必然只具备有限的选择能力,也正是这个原因,个人才选择与他人进行协作,以扩大选择能力,完成单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考虑到外界环境的限制时,这种限制当然也可以表达为机会,外界环境既为我们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我们设置了限制。

巴纳德从经验推导出来,可以选择的机会太多,人的选择能力同样受到限制。难得巴纳德在上面举了个例子,在雾中海洋小船中醒来的人,看不到任何参照物,就会无所适从,无法选择,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去。对于某个企业,如果他的业务稳定,在有限的一两个领域发展,可能人们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力量往哪里使,当可选择的机会太多,在十多个的行业都可以发展,都有一定的诱惑,那么很可能人们不知道该做什么,重点在哪里。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人们反而乱了方寸、犹犹豫豫。对于职业人也有类似情况,一位身怀绝技的人才,有多家企业追逐他,比之有个地方要就不错了的一般雇员,他会有选择困境,这里也好,那里也好,究竟选择哪家呢。所以巴纳德讲,可能性的有限性是选择的必要条件,我们的企业组织作为分工协作系统,每个层级、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都予以适当限定,这才能保证人们在工作中做出合理的选择。

对于面临决策的人,巴纳德给出了方法,找出不做某事的理由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做什么,面对海量的事务,有经验的管理者首先会排除一些事情,不去做一些事情,这样他才能集中精力做好另外一些事情。德鲁克也有相似的忠告,在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先要知道我们不做什么。什么都做一点点,面对外部世界的各种诱惑,无所坚守,不能排除掉很多可能性,那就只能任由外界摆布,很难将事情做好,很难达到专业精深的程度。这一切表明,人虽然存在自由意志,但人的自由意志是受到限制的。

巴纳德还论述到,“个人主义哲学,即选择和自由意志哲学的最普遍的含义是目的。其相反的哲学,即决定论、行动主义、社会主义的最一般的表现是限制。个人目的的存在,或相信其存在,以及个人受到限制的经验导致了达到目的和克服限制的协作。”(P19)在巴纳德全书的最后部分,还有一小段类似的论述,“无限制地宣扬极端自由,理想的个人主义,自我决定。这种无限制的独断论会妨碍所有的正式协作,除了最明显的直接机会和必需的以外。……无批判地主张集体化、绝对服从、彻底协调。这种无限制的独断论会窒息个人的所有发展,除了不可避免的以外。”(P230)

巴纳德的论述到这里,有关自由意志的整体认识基本清楚。个人就是具有有限自由意志的个体。他承认自由意志,同时承认自由意志受到限制,这显然是在决定论和自由论之间做出了一种调和。纯粹极端的自由意志会妨碍正式协作,纯粹极端的决定论会扼杀个人发展,管理需要避免任何一种极端情况,为人与组织找到均衡点。

人为了协作必须要建立组织,但建立组织不能扼杀个人的发展。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放到现实中并不那么简单。是人重要?还是组织重要?我们看到过很多给予人过分自由使得组织一盘散沙的例子,我们也见到过强调绝对服从、一切为了整体的行为带给人怎样的压力。人类社会似乎一直在寻找这个微妙的平衡。

巴纳德提出过,根据经验,没有自由意志的人往往是不适于协作的人。他还提出过,无限制地宣扬极端自由会妨碍正式协作,那么到底是哪种情况不适合协作?这个看似前后略有不一致的论述,需要参照一句话才能理解到位,“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协作的力量,能够使人自由地协作。”是的,过度自由意志会妨碍协作,可是没有自由意志也许能够协作,只能是类似机器人那样地协作,却不能自由地协作,不能良好地协作,不能在发挥个人创造力的更高层级协作。

为什么说巴纳德建立的组织理论是有关“人的组织”的理论,这就是原因。这是巴纳德选择的理念,他显然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的理念,他相信自由意志,他的天平倾向于自由意志,这不是一个事实命题,是个价值命题。一般来讲,巴纳德谈论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努力采用描述性的方式,力图再现社会、组织、个人的本质图景,他完全把自己的偏好放到一边。在他所有理论论述完毕之后,他才表明自己的信念,他告诉了我们,任何理论都得有些元假设,社会科学理论有价值选择的问题。他的组织理论大厦建立在“有限的自由意志”之上,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的大片安全地带。这等于告诉我们,如果基本假设是人没有自由意志,人的自由意志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他所建立的组织理论或许不能成立。

必须承认巴纳德的巧妙,他提出了自由意志这个哲学概念,可并没有陷入哲学争论思考之中,不进入政治学的争论,没有触碰自由意志的根本命题,没有去定义自由意志是什么。他明白自己的任务——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讨论组织问题,只不过有关个人的基本看法决定了他能否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组织理论,因此他才借用了自由意志哲学概念,并过渡到决策问题上来。在事情的另外一头,有关建立组织的科学问题,他在正式论述决策的时候,有关决策的环境和随机应变主义的理论,有关决策的战略因素理论,有关有限决策技术的问题,他并没有再次强调自由意志,这时不再需要什么哲学思考,元假设已经做出选择,剩下的只是逻辑和科学体系的问题。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一头连接着哲学思考,一头联系着科学体系。在所有管理学的论著中,如果说有一本书可以被称为“管理哲学”,那么恐怕没有比巴纳德的著作更适合的了。管理学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是一种应用学科,泰勒开辟了管理学的一块科学技术阵地,梅奥开辟了一块社会道德阵地,那么,管理学有没有顶尖的哲学思考呢?管理学的学科基础够不够坚实呢?够不够有力量呢?巴纳德用著作回答了这个问题,“有”。这本管理学领域充满哲学思考和逻辑力量的著作,是管理学这个偏于应用学科的基础理论,有了可靠的元假设,显得我们管理学科不那么“冰冷”,不那么“世俗”。

也正因为如此,巴纳德著作和理论令人不大容易读懂,费脑筋,不知所云,这都太正常了。如果我们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那会更难以理解,我们读任何一本哲学书,没人会诟病其所采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问题,很少有人会说这些深奥的东西没用。人们会默认,这些东西就是难以理解,同时非常有趣,读不懂是自己的问题,达不到那个思维深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巴纳德的理论甚至更难读懂,它不单需要一定的哲学思考,还需要科学的认知,那是两种思维方式的结合点上的内容,更不用说,理解这些理论还需要经验,体验过组织后产生的那种语言难以表达的感觉。综合来讲,巴纳德的理论不是写给所有人的。因此,想要理解巴纳德带给我们的完整思想和基础理论,想要体验巴纳德带给我们的微妙美感,就不要试图使其通俗化,不要试图使其简单化,进去了就懂,进不去就不懂,这里面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耐心仔细研磨那一个个概念、一句句话,勇敢面对那一个个的思维挑战。

最后,为了补充对本章的理解,我们引用哲学领域的一点思考:

“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但不能想我们所想的。”——叔本华

“一个人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但在你生命里的任何特定时间只能明确地意志一件事,而且除了这件以外完全没有其他。”——叔本华

“大家都相信自己先天是完全自由的,甚至包括个人行动,而且认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开始另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后天,从经验上,他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并不自由,而是受制于必需品,而且不顾他的所有决心,他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而这就形成从一个人生命开始到结束的生涯,他必须扮演自己谴责者的角色。”——叔本华

“叔本华说,一个人可以做他想要做的,但不能意志他想要意志的。这句话伴随我度过生命所有的际遇,且使我容易顺从他人的行为,即使那些行为让我很烦恼。”——艾尔伯特·爱因斯坦

前面15章至此,巴纳德已近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理论体系,这就是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下面进入本书最后一章,我们再谈几句如何去理解巴纳德的理论,如何感知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