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作流程的管理

流程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美国学者迈克尔哈默提出的企业流程再造,是指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客户、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随着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企业流程优化的4A模型,分析(Analysis)、改进(Amelioration)、实施(Actualization)、评估(Appraisement),以此来帮助企业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发展。由此可见,流程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工作流程是指企业内部发生的某项业务从起始到完成,由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经多个环节协调及顺序工作共同完成的完整过程。简单地讲,工作流程就是一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工作流程是工作效率的源泉。管理学界认为:流程决定效率,流程影响效益。好的工作流程能够使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工作良性开展,从而保证企业的高效运转,相反地,差的工作流程则会问题频出,出现部门间、人员间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等现象,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工作流程要注意任务流向、任务交接、推动力量三要素。任务流向:指明任务的传递方向和次序;任务交接:指明任务交接标准与过程;推动力量:指明流程内在协调与控制机制。一个优化的制度应当具有自我能动实施的动力和手段,而工作流程是这种动力和手段的主要来源。因此,设计、建立科学、严谨的工作流程并保持这些流程得到有效执行、控制和管理,对一个企业、一个单位或部门至关重要。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制度不成企业,无流程不成工作,一个好的流程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建立流程应当明确各环节的关键点和责任人。具体流程如下:协议签订的流程,核决权限设置的审批流程,合同签订的流程,学术推广活动的组织流程,退换货的处理流程,特殊事项的应急处理流程,招投标流程。通过流程化的管理手段,使得企业的日常管理精细化,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指导员工有效的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流程来工作。同时,一个好的流程设计有利于放权与授权,本质上把高层领导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也能够有力的调动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得权利与责任共担。

在处理相关工作的时候,审批的流程从市场销售人员发起,到相关部门协同,再到各部门领导审批决策,借助ERP或者信息系统手段,当下移动办公已经成为了当下快速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随时随地都可以解决工作问题,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也可以及时的对不同流程做出相应的提醒,可以分为:加急,一般,正常等不同级别,根据不同级别给相关审批人不同频率的短信提醒,加急的每多久提醒一次,一般的则不需要催促审批人抓紧时间审批。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将业务流和审批流相匹配,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来设置不同的业务类型和不同的审批路径。与此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设置不同的审批权限。再者,设置管理审批中的AB角,根据不同的审批类型,当主要领导不能及时审批时候,可以指定另外一个领导进行审批。当然,不同企业各自的管理风格不同,不同的业务类型和制度规范一旦设置恰当的话,非常有利于上级的授权。曾几何时,很多企业认为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可以使企业的管理上一个台阶,与国际接轨,实现信息化和全流程的监控。但是因为部分企业的急功近利和不符合企业实际,导致出现了“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的名言,任何时候,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需要来匹配不同的策略,实施ERP本身就是对企业的一次变革,难以改变的是以往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因此,通过流程和信息化的手段来做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