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评估周期的进化

谷歌今天的绩效评估其实是走了漫长的过程,最开始是3个月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员工反馈花在绩效评估上的时间过多,经过内部调研并改进后,改为6个月,再经过调研及改进,改为今年5月份开始的12个月。其目的,一是不让管理者和员工为了绩效评估这个动作花费过多的管理成本,其次是让管理者和员工关注最重要的事情,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绩效评估属于一个管理动作,确实需要有一定形式作为载体,无论是填写评估表,还是召开评估会,都需要时间,这个时间是员工、管理者、HR都需要付出的。在这个时间段内,员工的绩效创造活动,其效率是有一定降低的,无论是时间分配上,还是个人关注度、积极性上,都会起到一定的分散作用。很多员工都等待绩效评估这一关,过了这一关之后,松一口气,再过下一关,这样一关关的过,是会有状态切换成本的,人的能量是会损耗的。其次,是视距问题,短视距你看到问题是脚下的一些颗粒度很小的东西,而长视距下你看到的另一番情景,是颗粒度更大的东西。延伸一下,华为的绩效考核是半年度一次的,和很多公司的季度、月度考核有差异,其实也蕴含了这个道理:不要把过多的时间精力耗在做绩效考核的工作上面,而且不要把你考虑事情的维度变得过于短期。
我经历过一家非常知名的上市公司,无论高管还是员工,考核都是月度为单位的。可以想象,组织一次考核所花的时间(填写表格、评分、沟通等)几乎花去了半个月,那么一年当中,有50%的时间是在做考核。这样的话,组织内就没有人去思考中长期的事情,只会盯着这个月要出一点活,不然你的绩效就没戏了。

(5)过于关注短期,必然损害长期。 

谷歌的绩效量表,也是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开始1.0-5.0(即有一个小数点)的41级量表,到简化为5级的量表。这是经过了由繁到简的过程,因为他们经过大量数据的分析,发觉诸如3.1和3.2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不同,也没有起到好的“区分”作用,所以就做了大幅简化。而在评估标准方面,从绩效评估以“符合期望程度”为标准,以及以“是否杰出”为标准,再到“是否有影响力”为标准,分别经过了以组织标准为参照物、以个体标准为参照物,再到以影响力标准为参照物,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我认为谷歌的价值判断越来越合理,但还不是最合理的。因为“有影响力”不一定对客户、对社会有价值,谷歌是一个商业组织,要为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所以最合理的应该是基于对客户的价值,包括外部客户与内部客户。在这个角度上讲,谷歌的影响力评估维度,是否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答案是肯定的。 

(6)过程管理机制的“保驾护航”

谷歌能把3个月的绩效评估调整为6个月,再调整为12个月,是有着坚实的基础的,很多公司都没有这个基础,会造成一放就散的局面。

谷歌有三个好的过程管理机制:

一是有即时反馈的机制,就是把沟通辅导的动作放在平时,是随时进行的管理动作,即时的反馈比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阶段性反馈效果好得多。

二是有举证机制,谷歌的绩效评估不是罗列一年中的所有事项和绩效成果,而是列举关键项目,包括员工在项目中发挥的作用、创造的成果与价值,而评估者要列举他对这位员工、这个项目的了解程度,然后给出评价。

这种以关键项目成果与价值为基础的评估方式,确保了在绩效评估过程中,更加聚焦,更看重员工给组织带来的非常规性、增值的工作,而不是常规性的、非增值性的工作的价值。

这和华为的绩效评价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华为的年度、半年度绩效评价已经建立在项目评价的基础上,就是员工参与项目过程中,会有项目评价结果,而该结果会成为年度、半年度绩效评估的一个输入和参考;该项目评价中有项目的场景与等级、员工在项目中的角色、为项目所做的贡献、项目经理的评价,这些都为管理者给员工的绩效评价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三是有绩效校准会,就是虽然只是年度的评估(之前是季度或半年评估),但是会有相关人员参加,进行较长时间的绩效校准。

谷歌的一场绩效校准会,长达数个小时以上,会综合参考内外部环境对员工绩效影响(避免“乘便车”现象)、不同相关者的看法(避免单一视角)、评价周期内各个阶段员工的表现(避免近因效应)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分析与校准,使员工的绩效评估更为准确、公平。

通过以上的过程管理动作,以及谷歌多年推行绩效评估的实践,谷歌把管理者、员工的绩效管理意识与能力都提升到一个高度,加上谷歌本来的人才素质就非常高,这为公司推行更为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土壤,这也是公司推行周期更长、更有弹性的绩效评估机制的前提条件。

最为关键的,我认为是谷歌的绩效理念“关注个人成长而不是评分和奖励,以此改善绩效”,这是根本,没有这个共识的基础,管理者和员工都会埋头于日常的管理动作,为管理而管理,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绩效提升的效果。

(7)从着眼过去,到着眼未来

从这次谷歌更新绩效评估方式的举措,可以看到它是淡化绩效,而强化发展的。绩效是基于过去的,而发展是基于未来的。“去绩效化”——把若干绩效考核的环节去掉,用什么进行替代与“补位”呢,是用多频次的员工能力发展的过程管理动作。谷歌在深植一种“认可”的文化,这是符合人性的。

人对有反馈的工作,会有更强烈的动机。人从进化开始,就有强烈的归属于、融入于某个群体的需要。人的行为动机由此产生。员工如果获得了所在群体的认可,特别是直线领导的认可,他会在群体中有安全感、归属感乃至幸福感,这对于他的工作状态保持是至关重要的。

谷歌的绩效评估动作虽然减少了,但对员工能力发展的辅导、反馈并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多了,更加及时了,变成了即时动作、常态化动作。绩效辅导越及时,效果越好;绩效辅导越延迟,效果越差。回归员工发展,就回归了纯粹,回归了绩效的源头——员工的积极性与能力提升,简言之,就是员工的能量提升;同时,把员工的外在刺激动机,变成了内驱的动机。

 

(8)评价“灰度化”,而非“结果化”

谷歌新的绩效评估方式,是基于“影响力”而非基于“结果”;影响力不如结果那么量化、精确化,这其实是走向了一种“灰度化”、“模糊化”的评价。

有的时候,员工创造性工作的价值评价是难以量化,这就是技术研究、科学研究工作的意义所在。越是不量化的东西,越是定性的东西,价值可能越是无限。看似无用的东西,从长期来说,可能是最为有用的。无形的东西影响最为长远。我们可以切身想一想,假如自己是谷歌的一名员工,公司用“如何发挥你的影响力”来牵引你,你会受到怎样的触动?无疑,你会尽量给周边、给外部创造价值,这其实是增强了价值创造的张力。新的绩效管理发展趋势,是走向长期主义,并平衡短期与长期的需求。工作的困难度更高,需要更长的周期去看其成果影响。

所以,谷歌是把创造价值的时间还给员工,营造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有利于创造性生长的土壤。

 

(9)消除冗余,方为艺术

谷歌把绩效评估频度从两次变为一次,把两步并为一步,其实一次的严肃性比两次更高。谷歌把绩效评价与薪酬包的分配权,也交给了直线经理。再结合较早前,谷歌把41级的绩效评价量表变成通用的5级,并允许直接主管灵活采用不同的等级,如3级、4级或6级。

由简入繁,由繁入简,似乎是一个规律。

毕加索曾说过:“消除冗余,方为艺术。”不仅艺术如此,管理也是如此。毕竟,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