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自己,才有话语权

原文: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shen)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hui)。

【详解类引】

这段主要讲两个事,一是“人情之理”,即士兵的心理;二是讲待敌之法。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士兵的心理什么样呢?

围则御。

被包围就会拼命抵抗。

曹操注解说:“相持御也。”

李筌说:“敌围,我则御之。”

不得已则斗。

迫不得已的时候就会拼死战斗。

曹操注解说:“势有不得已也。”作为将领,要用好士卒的这种心理,创造势不得已的情形,使之奋勇战斗。

过则从。

曹操注解说:“陷入甚过,则从计也。”

深陷十分危险的境地,士卒就会形成自然而然的凝聚力,更容易指挥。

班超出使鄯善,身边仅带了三十几个人,开始的时候,鄯善王对他们很热情,几天之后,突然没有之前热情了,班超花钱打点驿馆的人,得知匈奴的使臣来了,这时鄯善王对追随汉朝,还是追随匈奴左右摇摆,班超打听到匈奴使者的驻地后,跟随从的三十几个人说,现在我们深陷险地,如果鄯善王决定追随匈奴,必然杀我们,我们只有先下手,将匈奴使者杀掉,才有生路,随从们都表示愿意听司马之命,于是夜里他们偷袭匈奴使者驻地,将他们杀掉,鄯善王没有办法,归顺汉朝。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这是军争篇的内容,这里重出。

不了解诸侯国的计谋,就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理形势的,就不能行军;不重视使用乡导的,就不能占据有利地形。

前文讲阙与之战时,赵军到达阙与城外五十里的时候,军士许力向赵奢建议先占领北山制高点,赵奢采纳许力的建议,最终大败秦军,许力就相当于乡导,他从那里长大,对阙与的地形很熟悉,因此能够清楚有利地形。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四五者,有说是指以上所说的事,也有人为是指九地,还有人说是孙膑的“四路五动”。

四路五动,出现在《孙膑兵法·善者》中:“故兵有四路五动: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进,动也;退,动也;左,动也;右,动也;墨(默)然而处,亦动也。”

我们理解为,以上这些事一件不知道都不行。

王霸之兵,是指霸王之兵和王之兵。霸王之兵,是指能够号令、调遣其他诸侯国的强国之兵;王之兵,是指能够号令天下,诸侯所供奉的最高统治者的兵。

也就是说,以上作战原则,有一个不通,都不能成为霸、王的军队。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王、霸之兵伐大国,就能使敌人的国内民众无法动员起来,来不及集结;以最大的威力向敌人施压,就能使周围的诸侯不能和他形成联盟。

这句前者讲“伐兵”,后者讲“伐交”。

伐兵与伐交,相互起作用,伐兵起到的是战略威慑作用,影响周围诸侯国的外交政策。

晋楚争霸,郑国就只能左右摇摆,楚军来了,他就倒向楚国,楚军走而晋国来,他又倒向晋国。

梅尧臣注说:“伐大国,能分其众,则权力有馀也;权力有馀,则威加于敌;威加于敌,则旁国惧怕,旁国惧怕,则敌人交合不得。”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shen)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hui)。

这句讲你要强大自己,不要急着跟谁去搞外交,建联盟,也不要急着出去打仗。

只有自己实力强大了才能威慑周围国家。

齐桓公称霸,刚上位的时候,就要打鲁国,管仲不同意,他为了私欲出兵与鲁国战,结果两次战败,后开始依管仲之谋发展自己,发展经济,训练军队,齐国几年的时间就强大起来,终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所以,孙子说,不必争着和哪一个国家结交,也不要侍奉哪一国的强权,唯一要做的是施展自己的意图,强大自己,让自己的实力强大,军队训练有素,协同一致,这样才能把强大的威力压迫在敌人头上,这样就可以攻占敌人的城堡,消灭敌人的国家了。

贾林注说:“诸侯既惧,不得附聚,不敢合从,我之智谋威力有馀,诸侯自归,何用养交之也?”

那么,我之智谋威力从哪来?

实力!

自己积累的实力,只有自己的国力、军队的战斗力足够强大,才可以按照我们的利益办事,把我国的意志强加于敌国,才能做到想拔他的城就拔他的城,想灭他的国就灭他的国。

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与企业做市场一样,重要的事不是跟谁联合,不是让谁来投资自己,而是先把自己发展强大,提高自己的实力,建设自己团队的战斗力,然后无论做市场,还是谈投资,还是谈合作,才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