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毛利要求高!CVS便利店普遍30%~40%的毛利要求,让市场爆品卖进变难。成本转嫁导致经销商贸易条款压力也逐年增大。
当然,他们也实属无奈,门店的房租在涨,人工在涨,特别是在各项成本不断攀升的一二线城市,毛利必然是核心指标。此时,一线城市经理很痛苦,真正畅销的,毛利不高;不畅销的,要贴上促销。
除了毛利要求外,在品类管理上也越来越严苛。管理越正规的便利店,选品的效率越高,汰换周期越短,甚至有些互联网概念的便利店,要求每周选品和每周汰换。
当然,常规的便利店对标品的SKU的汰换周期也是越来越短的,以往可能是半年,现在3个月就有略微调整,实行末位淘汰制。
对门店管理的维护,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经销商人员拜访的成本,物流配送的成本,还有二级活动的落地执行成本水涨船高。运维和执行的主要原因依然是单产有限和门店分散。
如果是单一品类的快消品厂商,对一个月只产出几百元的CVS终端门店,很难做到专门且规律性拜访。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统仓统配、远程监控的形式做辅助式维护。整体策略只能是日常一线放牧式管理加上总部的强配强推。
多渠道的冲击,2020年表现最明显。因为疫情,社区团购、O2O到家电商、微信营销等模式和玩家异军突起,增长迅猛。
新渠道为了进一步获取用户和流量,不惜拿着快消标品高额补贴来低价引流,这些短期行为或多或少对便利店管理产生了冲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