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阻碍员工理解战略的原因

理解是第一执行力。战略不能为普通员工所理解,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创造性就会消失。没有创造性的执行,不可能实现有挑战性的战略目标。

3.1阻碍员工理解战略的原因

战略不能被理解,是上层的问题。基层人员不可能具有高层管理者的视角,与上层对环境和事物认知的全面性、系统性、长远性差距很大,这是客观存在,但企业没有正视这种存在,或者没有采取相应的办法来改变,才是造成战略不能被普通员工所理解的真正原因。

一、企业高层本身就没有达成共识

大家都明白共识的重要性,中国人有一个习惯是把话留在心里,表面上没有反对,但心里不认同,行动上响应不积极,不被抓到把柄就行。这与中国员工的职业化精神有关,大多数人会把工作理解为为老板干,为企业干,为某种理念、利益干,并没有基于职责的使命感,也没有基于自我价值的使命感。

因此,在观念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只能运用机制来强化意识。

有些老板抱怨说与多年合作的企业高层没有形成共识,原因就是他们并没有就方向性问题、原则性问题进行深入的、反复的讨论,没有形成长远的共同目标。作为总经理,本身就要有很强的战略思考能力,战略管理部门和外部咨询服务机构只是提供专业性支持。

公司的战略不可能仅靠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就能确定下来,更多的是依靠总经理的远见卓识和坚定意志。高层务虚会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机制,让大家围绕着核心问题自由地畅谈,找出差异和冲突。不但要就那些高层次的、全局性的战略选择核心内容谈透彻,也要非常明确业务策略和当前的管理重心调整,因为上层的一点含糊和偏差会造成执行层面很大的困惑和摇摆。

 

有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都是股东,企业内形成一种权力相对均衡状态。企业在主业取得竞争优势之后,实施相关业务多元化,发展注塑机业务,但规模一直上不去,前两年加大投入,扩大了产能,希望丰富产品线,形成系列化经营。但这个指导思想有违战略的基本思想,即在弱势地位下,把战线拉长了,弱化了主打产品,使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面对行业增长放缓且自身产能过剩情况,企业下一步怎么办?

董事长与总经理对下一步策略的表述完全不同。

董事长认为应该大力发展通用产品,因为这一部分市场份额最大,可以通过上量降低生产成本。而如果发展新型大型机种的话,新型大型机种本身不是自己的强项,市场一时难以打开。

总经理则认为,应在做好现有中小型机的基础上,加大对大型机、专用机的投入,建立未来的竞争优势。

起初,我对企业高层之间如此大的业务方向选择差异感到惊讶,后来发现了其背后的思维逻辑:董事长需要向投资人交代,关注短期业绩表现;总经理出于当期业务的压力,希望减少短期业务压力,多为长远发展做准备。由于缺少明确的业务方向,业务单位只能基于自身对市场的了解,把握市场热点,优化经营指标。这样能做好吗?答案是确定的,他们过去一直是这样做的,当下的结果也是未来的结果。

 

二、战略被看作公司的机密

战略的透明性:竞争对手非常清楚我们所遵从的理念、技术和途径,他们也可以像我们一样遵从它们,但差距在于用来制订和实施战略的相对彻底性和自律性。

事实上,如果专门研究我们的竞争对手都无法清晰地了解我们的战略,那么我们的员工又如何能做到呢?

很多企业花了一大笔钱,请第三方做了一个战略规划,却只有几个高层管理者能够看到,职能部门也只能看到与其相关的部分,根本无法全面了解公司的战略思想和原则,基层管理者就更是盲人摸象了。

三、缺少上下的沟通

    上下沟通不但缺少行动,也欠缺方法。首先是老板要将战略沟通视为主要工作内容,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战略的布道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领导者要懂得要做长远的思考。高层次的领导会比低层次的领导思考得更远,而普通员工往往只考虑当下的事情,认为其职责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正因为如此,领导和下属有时候就想不到一块。

公司老板的主要工作就是与下属做好愿景沟通。如果公司理念中的员工与公司利益不一致,说不清楚在做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这种沟通就会显得空洞,就很难再深入下去。有时候,随着环境和经营情况的变化,老板的思路又发生变化,即使思路没有变,但用词和语气发生了变化,下属又会觉得老板善变。

其次要有布道的道具。基督教的布道者需要一本《圣经》,我们的老板也需要一本企业的圣经,这本圣经就是企业的战略文件。所谓布道,应该是先有道而后去布,而这个道要具象化,否则就是空谈,反复谈而没有行动,就会让人厌烦。

 

有一家化妆品公司的老板抱怨说:“针对新一年的工作,我参加销售部的会议,详细讲了明年的工作思路,讲了两三个小时,讲话记录就有上万字,但他们还是连计划都做不出来。”后来我看了会议纪要,觉得这位老板的讲话非常到位,也很有前瞻性,可以看出其EMBA优秀学员的影子。但问题是,其内容都是方向、思想和原则,没有讲具体的事,更没有指定事情由谁做,做到什么水准,什么时间完成。在5W1H里,最多只讲了为什么要做。

 

如果企业不大,老板安排的工作能够很清晰地看到结果,也就是从要做到做、做好、评估整个过程的信息流,在老板这里是闭环的,那么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战略举措就不需要展现出来,老板本人就可以监控战略的落地。

所以,即使是很小的企业,其战略管理也是在起作用的。只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很多指令的操作过程和效果已经很难被真实看到了,老板才会感叹战略落地的困难。

四、战略本身难于被理解

就战略本身的内容和结构而言,也让员工难以理解。

(1)概念太大:一线的业务人员学历不高,资历尚浅,对于体系、系统、机制、市场、价值链等这样一些概念难以理解,因为概念太大,超出他们的所见所及。

(2)距离太远:未来的方向、长远的目标等也会让人觉得太遥远,即使员工明白了道理,也因为与当下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而对行为的影响不大。企业必须要面对的事实是:基层的员工只是将工作当作当下的谋生手段,还难以达到做事业的层次。

(3)纠结太多:在没有对战略内容有系统性了解之前,各单一方面的观点往往容易表现为一种冲突。例如,为了控制成本,在同等质量条件下,偏向于选用没有品牌影响力的促销品,但无形中会对自身产品的品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业务单位,过程管理与结果性目标冲突非常普遍,即大量的过程性管理工作短期内未必能促成预期的经营结果,大量的劳动付出没有回报,员工的思想就会产生动摇,影响对战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