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说了那么多,“中庸”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翻开书,看看宋代大儒程颐,也就是二程子中的弟弟,看他是怎样来解释这个“中庸”的: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这是对《中庸》全篇所做的一个提纲挈领的导读。这里插一个读古书的小常识,把一个人称为“子”,比如孔子、孟子、孙子、朱子这些,大家都知道是一种尊称,不管你跟他有没有关系,只要你尊敬这个人的才学品德,都可以在姓后面加上“子”来称呼。但是,在姓的前面再加一个“子”,就像这里的“子程子”,就表明作者跟这个人是有师承关系的。我们用的这个版本,是经过南宋大儒朱熹先生分章、标题、评述过的,朱子一生的学问以二程嫡传自居,所以他尊之为“子程子”。
这个导读非常简洁。什么是“中”?不偏就是中;什么是“庸”?不易就是庸。“中”,就是要求人们行天下之正道;“庸”,就是要求人们要遵守的天下之定理。这个很好理解,按照我们现在的经验来说,站在中间,处于中立的地位,不偏向任何一方,就能够全面地判断一个事情。
现在有很多中介机构、公证机构,当甲乙双方各执己见、争执不下的时候,中介机构、公证机构就出场了,他站在中间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判断,或者作一个公证,往往就能解决很多麻烦。所以,中立的感觉是很不错的。就像二战的时候,瑞士作为中立国,整个欧洲诸国一下子打过来,又一下子打过去,战火燃遍,满目疮痍,但瑞士境内照样是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照样是田园牧歌、安居乐业,完全没有遭到战火的蹂躏。这个就是中立的好处、严守中道的好处。
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我们处在一种纷繁复杂的人事圈子当中,有很多是非、很多得失搅不清楚,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够迅速抽身事外,保持一种中立、独立的思考,那做出的判断就会很准确,做人做事就会不偏不倚,你为人处事的功夫就很高了。所以,从简单的字面意思理解,所谓的“中”,它的基本意思就是中立、独立,还带有公平、公正,乃至于正义的意思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