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严击竹公案

前段时间和几个朋友也聊了一下禅宗关于“几”的问题,可以说禅宗在“几”上有着极高的要求。我在想,周敦颐先生之所以会在《周子通书》里面把“几”提得这么响亮,提得这样高,和他早年参禅一定是分不开的。对于禅宗来说,如果离开了这个“几”,甚至可以说整个宗派也就不存在了。

当年香严和尚和灵佑和尚同在百丈禅师处参禅,灵佑和尚很快就开悟了,并且在沩山开创道场接引学人。香严和尚呢?他非常聪明,对于经教那是厉害得很,引经据典,头头是道,谁也难不倒他。但是,香严始终未能得到百丈禅师的印可。后来百丈禅师圆寂后,香严又跑到师兄沩山灵佑禅师那里参学。沩山灵佑就对他说:你和我一起在百丈先师那里参禅多年,你闻一答十,闻十答百,都没有印可你开悟,这是为什么?这里我向你提个问题,你来作答,但是不准引用经教上的任何语句,也不准引用祖师的任何语言,也不能借他人的语言,必须用你自己心头的语言来回答。什么问题呢?听好了,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这下子,香严和尚是左思右想,发现自己脑子里面冒出来的东西,不是经典上的话,就是祖师爷的话,想来想去都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都是人家说过的。于是他老老实实地说,自己回答不了,恳请沩山禅师明示答案。沩山禅师一口回绝说:不行,我给你说了,那你以后对这个问题就会用我说的话来答,还是无法从你自己那里来解决问题。反正话头给你了,你自己去参。在这个问题上,香严和尚碰壁了很多次,非常灰心,就自报自弃地想:看来我这个人也不是什么参禅的料,也成不了佛,以后我经也不念了,禅也不参了,干脆就当一个粥饭僧混日子算了。

香严和尚一个人离开沩山,后来路经南阳忠国师的墓前,觉得这里不错,便在附近开了一块地,搭了个茅草棚住了下来。他成天什么经也不看,功课也不做,只管开田种地,吃饭睡觉。有一天,他在锄地的时候,挖到一块瓦片,伸手捡了起来就往田边一扔,这个田边正好是一片竹子,瓦片打在竹林里,非常清脆的一声响。嘿,就这一响,香严和尚一下子豁然大悟!大悟以后,他马上就朝着沩山的方向焚上香,跪了下去磕了几个头,说到:多谢师兄啊!当年幸好你没有给我说破,如果说破了,哪里有今天这么好的事情呢?!接着,他就写下了一首偈子,以表达自己的悟境: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坠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他把这个偈子托人带给沩山禅师,沩山禅师看了以后说:师弟啊,你终于开悟了啊!但是,沩山禅师座下的大弟子,已经开悟的仰山禅师看到这个偈子以后,仍然不肯定,跟沩山说:不行,这说不定是他凭着聪明伶俐,勉强写出来的,我还要在去考验他一下。

仰山禅师跑到香严那里,见面就说到:听说你写了个偈子,认为自己开悟了,我可不这么看,除非你当场再给我说个偈子。香严禅师这回是会者不难,马上又说了一个偈子:

去年贫,未是贫,

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

去年,就是过去嘛!所谓“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空嘛,就是无嘛。学禅宗就特别讲究“贫”,要一贫到底,才能通体放下。学佛的人都知道以前有这么一个说法,叫做“穷学禅,富学密”。穷人学禅宗,富人学密宗。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比喻,不是真的会越学越穷。因为学禅宗就是要让你把一切放下,放到一丝不挂,身心内外皆空皆无,这时候一念转身,才能破参开悟。“去年贫,未是贫”意思是说过去我没有开悟的时候,以为自己啥都懂了,空了,无了,实际上不是真懂,不是真空真无。“今年贫,始是贫”,今年我的状态才是真正的空空净净,没有一丝一毫的牵挂。“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过去我还有一个佛法的支点撑着的,尽管立锥之地是很微小,但就是这么微小的一点依赖,就没办法真正开悟。“今年贫,锥也无”,今年的情况呢?连锥都没有了,更何况立锥之地!可以说是一贫到底,毕竟空无一物。

这个偈子非常好啊!但是仰山禅师听完以后,对香严禅师说:如来禅你是会了,但祖师禅你还没有梦见在!那么,祖师禅是怎么回事?这个公案,可以说是第一次明确了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分野。

香严禅师想,既然你说我前面的偈子没有祖师禅的感觉,那我就再说个有祖师禅味道的偈子嘛!于是又说出一首偈子: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我现在、当下就有一“几”,这个“几”是什么呢?就是“瞬目视伊”,就是用眼角瞟你一眼,用目光闪你一下;你要会当下就会,如果不会的话,那就另外找人来吧!仰山禅师这才拍掌称庆,说:恭喜你会祖师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