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业务E化,流程先行

为更好地提升业务流程的执行有效性,业界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叫“业务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IT化”。它的意思就是,首先尽量要将我们的业务用流程的形式显性化,然后用表单信息承载流程的流转内容,最后将表单用IT信息化形式固化下来,便于大家执行。

有次,笔者在一次流程梳理优化后,为了让大家将原有的线下纸质签批表单改为走线上流程,曾经将原来在流程展示系统中可以下载的表单设置为“不可下载”状态,并在文件中明确说明了此流程具体走线上IT系统的某流程的详细路径和步骤,这就运用IT的防错机制杜绝了不按流程签批的情况发生。

既然将业务流程搬到线上效果这么“好使”,那业务部门是不是可以将自己目前部门内的流程一窝蜂地都抛给IT部门去实现IT信息化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三个案例。

案例一:A事业部为了加强对内部人员系统账号权限的管理,减少跨部门协作的不便,向IT部门提报将线下的《账号权限变动申请流程》迁移至BPM系统的申请。IT部门经评估技术可行性没有问题,可以实现,于是安排专人进行了开发和测试,很快便投入使用,而且使用效果也非常不错,极大地提升了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从流程绩效结果发现,此流程环节达十几个节点,与公司目前倡导的三层签批的原则相违背,不得已只能返工大消减。

案例二:B平台部门为了加强对××采购需求流程的管理,向IT部门提交了E化流程申请,经多轮的反复对接沟通、测试,顺利上线运行。天有不测风云,没过多久,此部门内部发生较大的业务模式及组织职责调整,此项职能由原平台部门划归至各事业部自行管理,因各事业部业务运行逻辑各异,导致刚上线不久的流程变成了“僵尸”流程。

案例三:C部门一直以来是公司的强势部门,为了加强对某流程的管控,直接要求IT部门在此流程的审核环节添加上C部门领导,IT部门迫于压力,也只能照做。但在一次后来的体系外审中,被外审老师评审为不符合项,“流程文件与IT系统流程不一致。”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点呢?答案就是,在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少了流程人员的“牵线搭桥”,正是因为流程人员的缺失,导致业务流程在E化后,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案例一中,如果在IT部门接收需求前添加流程人员的审核,提前识别上线需求流程是否符合公司原则,就不会导致流程的返工重新梳理。

案例二中,如果添加流程人员对业务的提前洞察和价值及频率分析,就不会导致IT部门花大量时间精力开发的流程沦为僵尸。

案例三中,如果在业务部门和IT部门中间添加流程人员提前审核,就不会导致因IT流程缺少流程文件支撑,而出现外审不符合项。

以上三个案例告诉我们,业务人员在向IT部门提报E化流程时,一定要先经过流程人员的审核把关。流程人员充当了业务部门和IT部门的需求检察官角色,审核需求E化流程有无流程文件支撑,业务流程运行逻辑是否合理,流程使用频率及价值如何,能否提升业务效率或降低运行风险等。

尽管大家都倡导流程E化,但不能盲目、跟风似的什么都往IT系统里面仍,前期流程人员一定要做好流程的业务梳理及价值分析。所以,我们可以豪言壮志地说“业务流程E化,谁敢横刀立马,唯我流程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