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进入老子思想世界的钥匙之一,体现了老子从自然与生活现象的观察里的惊人洞察力,这是老子思想“玄之又玄”的精髓所在。所有生命的诞生都是美好的,无论其后来是否凶猛、邪恶、有毒,生命诞生的那一刻都是美丽而神奇的。人类文明的很多美好印记,都是歌颂诞生,以及与诞生相关的人、事、物。
春草初生,春池渐长,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春天到来的时候,大地披绿,嫰蕊吐芽,春水幽幽,春风妩媚,所有的生命都在春风中苏醒。至于人之出生,骨弱筋柔,血气流行,面有荣华,身体润光,动作和悦,百节坚精,时日生息,旬月聪明。这是生命出生的场景。到了老迈将死,骨枯筋急,发白肌羸,食饮无味,视听不聪,气力日消,动作月衰,思虑迷惑,取舍相违。而人死之时,形槁容枯,舌缩体伸。
这是严遵《老子指归》里对此章第一段话的注释,其生、老、死形象的描述演绎老子柔弱、枯槁的描绘,却用“神”的居、去,及“阳气”的有、无来解释此现象,却恰恰反映了老子后学的问题:都是停留在对老子指出的现象的解释,而忽略了老子对现象背后逻辑的结论。
以此章为例,老子并不关心出生柔弱、老死枯槁的背后是所谓的“神”(精神)的存在,或神全精足还是身残精弱,更没有去琢磨这个自然生命轨迹背后是否反映“阳气”的消长——而这些精、神、阳、气的阐述,几乎成为后世道家解读老子生死观的主流话语,还认为老子也有这个意思,岂不怪哉?!
老子文本里涉及“气”的有两处:冲气以为和,专气致柔,都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并没有将“气”作为解释现象背后规律或规则的意思,更没有将其视为功夫、修炼气功的意思。可是从《庄子》起,一直到谭嗣同,气成为宇宙论、人生论、道德论、艺术论的关键概念,且都将这一概念的归之于道家,溯源于《老子》。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抱朴子·至理》: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
张载《正蒙·神化》: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性者生之理,气者生之质,已有形状。
罗钦顺《困知记》: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
顾炎武《日知录》:盈天地之间者,气也。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盖言心,言性,言天,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方以智《物理小识》:充一切虚,贯一切实,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
《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谢赫《古画品缘》: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自此,气韵生动,被历代公认为中国画的最高标准。
可是,且慢,“气”与老子的思想有关吗?回到前面严遵用神、气(阳气)对本章的解释,放在前述中国思想史的语境里,会觉得顺理成章,但是,老子此章真的在谈生、死背后的神或气吗?
把庄子之后、严遵之后中国思想史的对气的浪漫畅享放在一边,就老子文本看老子,就本章逻辑看意思,就不难发现,所谓的神气说解释,根本不是老子本章要说的意思。老子要说的究竟是什么?
人们看到生命从生到死的轨迹,不难描述生、老、病、死不同生命状态的特征,都会认为年少是美好的,老病是悲哀的,可是老子却看出了另外的启示:既然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且万物草木皆如此。那么,岂不正是说明,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在这里来了一次思维的跳跃:他没有就生之柔弱、死之坚强去探究背后的原因(如严遵等注释者所为),而是调转了主谓语对象,反向推论坚强是死亡的范畴(即使不是动因,也是征象),柔弱是生存的范畴。也就是说,凡是坚强的,其实都是死亡的前奏;而柔弱却是生命力的征象。
这个逆向思维石破天惊,马上做出了两个类比式推论:第一,军队强大,其实打不了胜仗,因为真正的胜仗是不战而善胜,并且用自然物理做类比例证,木头要是太硬,就一定会折断;第二,也是结论,柔弱是上上之选,强大实为下下之策。这就是彻底否定春秋时代的强兵强国的理论基础。
如果本章的结论是正确的,王朝也好,诸侯国也好,何必去搞什么强兵武装呢?你们这种所谓的强大,不正是死之徒吗?老子思想的锐利,于此可见一斑。可惜,谁听呢?
从中国历史的现实看,没有几个统治阶级相信老子的柔弱居上可以在现实政治里得到贯彻,中国的书画家却感悟到了老子柔弱居上思想的巨大威力: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书法,无一不推崇“神韵”。
什么是神韵呢?比谢赫的气韵生动还要深刻,是神寓于形、神主于形。也就是“神”是“形”之外传达的内容,它不在形之内,而在形之外,但也离不开形,这就是形之神,是中国绘画书法艺术顶级水平的标志。
这个神,是从老子本章引申出来的审美标志:强大居下,柔弱居上,强大都是形,而柔弱才是神。坚强者,死之徒,绘画书法如果无神,就是一副死画枯字。柔弱者,生之徒,有了神,形也就自然有了生命力,是鲜活柔脆的。
老子本章想说的结论是什么?柔弱胜刚强。重点是参透这个“胜”字,而不是柔弱或刚强。守柔曰强。绝不要被坚强的表象迷惑,要敢于坚持柔弱的力量。重点是“守”字,守就是不被邪说异端干扰。守才是信仰的证明。强大来自于守柔,而不是柔弱本身。柔弱是现象,也是形式。柔弱胜刚强是洞察,是能力;守柔则是信仰,是真正的力量。
甘地说:非暴力和怯懦是互相矛盾的词语。非暴力是最重要的美德,怯懦是最可怕的恶习。非暴力从爱涌流出来,怯懦出自仇恨。非暴力比所有的军事装备都更强大,它是降临尘世的无可匹敌的力量。这与老子所说的守柔曰强、柔弱胜刚强,是几乎一模一样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