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下看,“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这在我们第三章谈“诚、几、德”的时候就谈过了,吉凶之机就在我们一念初生、刚刚萌动之时。《六祖坛经》里讲有一个卧轮禅师,他修行很多年,自认为修行很好,见地很高,说了一个偈子: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这个意思是说,我卧轮和尚的功夫已经很深了,“有伎俩”就是有水平嘛!什么念头我都能把它断掉,自己始终都处在空性的状态中。任何事情来了,无论什么声色犬马之类,总之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动心,我就有这种本事,我就有这种定力。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菩提在一天一天地增长。六祖听了以后,就回应了一个偈子,完全就是针对卧轮和尚来的。六祖的偈子是这么说的: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我惠能没有什么本事,我心头该想什么就想什么,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庙子里面当主持,有很多事物需要自己去管,去处理;经常有人前来请法,我也要讲;还要和地方的官员交往,《坛经》也是在韶州韦刺史的支持下讲的嘛!总之该想什么就想什么,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说什么就说什么。面对外部纷纭的事物,我的心不断起起落落,这件事情来了,嗯,我的心起来了;这件事情结束了,嗯,我的心落下了。下一件事情来了,嗯,我的心又起来了……如此周而复始。对于自己心头的菩提,管它长不长呢,根本就不用管它。
这是两种不同的修行方式。我们是像卧轮和尚那样有意压抑自己的思维呢?还是如六祖一样,使自己处于一种道法自然的状态呢?通过对这两首偈子的揣摩,我们就应该有所感觉了。所以,对于“无思”和“思”,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混淆了!无思,并不是要我们不思。“无思”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本来的状态,但是这个本来面目要发生作用,这样你才能算得上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算得上是一个活泼泼的生命。如果你让自己这种“无思”的本来面目,处在“不思”的状态,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顽空”的状态,那就毫无生机了。
这里,我们把“无思”和“思通”,参照着禅宗公案一起来体会,可能大家会更清楚一些。当然,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说,恐怕卧能和尚的境界都还达不到,更不要说惠能了。但不管怎样,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定力上多下些功夫,对自己还是很有好处的。六祖大师之所以能“不断百思想”,并且“对境心数起”,那是因为他“真照”的功夫始终没有丢,自己的本心始终没有被遮障,对于每个念头,都知道它从哪里来,也知道它到哪里去,它会产生什么作用也是清清楚楚的。这就是“真照”,对一切都能照了得很清楚。
我们一般人就没有这样的定力,比如有人给你说哪只股票好得很,买了肯定赚,呵,立马就跑起去买了,根本就没有细加分析,听到风就是雨,那么,你真照功夫就很差了。所以,当重大事情来了的时候,我们要先学会放一放,让自己的心多保持一段空灵的状态,用上自己的真照功夫,就会有智慧去面对身边的麻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