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岂是和稀泥

下面就是周敦颐先生对前面所说的“刚柔善恶”做一番总结:“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我们面对前面所言的“刚柔善恶”,应该怎么做呢?应该去寻找“中”的状态。

这里的“中”,并不是说骑在中间,左也不偏,右也不靠;更不是墙头草、两边倒,而是让我们努力做到“刚善”与“柔善”的最佳状态。如果你的性格比较刚,属于刚强之人,那就应该多往“柔善”这方面去体会,这样协调好了,才能理解什么是中道;反之,如果你性格比较柔韧,平时就应该多往“刚善”这方面去体会,这样才能调节好你的性格,弥补你的性格缺陷。当然,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理解,如果还要往更深一层去讨论、去体会这个“中道”,那就需要真正的心性功夫。

我们学习《中庸》,要好好体会什么叫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实际上,上面所举的“刚柔善恶”都还只是第二义的、非本质的、居于从属地位的精神或者心理状态。那么,第一义的本质是什么状态?就是中啊!这是一种“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所有的“刚柔善恶”都只是在这个本质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够随时体会这个“中”,找到这个“中”的感觉,这时候,就根本就无所谓刚柔善恶,就可以说是无刚无柔、无善无恶!因为“中”,意味着情绪还没有生发出来,不管是“刚善”也好,还是“刚恶”也好,也不管是“柔善”也好,还是“柔恶”也好,这些性格特征都还没有产生出来。这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精神本质状态。

那么,《中庸》里的下一句“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呢?我们都见过竹子,一节一节的往上长,其最关键的部分就在那个节上,要破竹,就要“中节”,从节上入手就很容易破掉。节,就是节点、关捩,是最关键的部位。如果你对“中”的感觉很好,并且能够保持得很好的话,那么不管是喜怒哀乐,还是刚柔善恶,当你情绪一发出来,一定都能够“中节”,都可以应势而发,正中问题的节点。需要“刚”的时候就刚发,那就是“刚善”;遇到需要用柔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时候,那就柔发,就是“柔善”。这个时候,不管是刚发还是柔发,都是中节的,都是直击了事物的关键,都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果能达到“中”、“和”的这么一种状态,那么天地万物就能够各就其位、各行其道,万事万物都能健康正常地繁衍生息。

所以,中庸之道,并不是我们以前所理解的什么好好先生、和稀泥之类。不是!中庸是一种真正体道而行的生命状态。我们只有这样去体会,才能理解周敦颐为什么会说“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天下之达道和圣人之事业,都是通过“中”、“和”生发出来、体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