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话场景
某医药生产企业,客户包括甲和乙。对这两家客户,销售的药品品种相同,数量相近,客户甲售价较高。在进行客户价值分析时,客户甲名列前茅,而客户乙排名倒数。通过客户总监和财务总监关于此问题的争议,可以看到双方对成本的不同认识,揭示由于费用的乱分配,传统成本信息对客户政策造成的误导。
(二)对话内容
客户总监:客户甲给我们经常下达交期短的加急订单。为了按时交付,我们需要开临时协调会,改变生产计划,调整正常节奏,租用专门设备,安排突击加班,发生额外费用。这样明显给我们带来亏损的客户,怎么可能创造价值,居然还排进了前十?
客户乙下达的订单比较稳定,相应的计划明确,生产有序,交付准时,费用也能得到有效控制。这样明显给我们带来赢利的客户,价值贡献怎么可能排名倒数前十?
财务总监:我们的生产模式是以销定产,生产批号可通过生产任务单关联销售订单,并可进一步关联客户。但我们的成本核算是面向产品的,而不是面向客户的。加急订单造成的额外生产费用,我们向产品分摊,不向客户分摊。
因此,不同客户的销售成本,都是来源于相同的产品生产成本。这两家客户,销售的药品品种和各品种数量相差无几,因此销售成本是差不多的。但客户甲的药品售价高,因此销售收入较高,提供利润较多。
客户总监:冤有头,债有主。加急订单造成的额外生产费用,应该由相应的客户承担,财务只向产品分摊,等于是让所有的客户共同承担。客户甲少承担了本该它承担的费用,客户乙多承担了本不该它承担的费用。财务这样的成本计算,导致贡献大的客户被认为贡献小,贡献小的客户被认为贡献大,对我们只会产生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