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总结一下,此“敬用五事”一讲,循环往复,由外而内,三反其体,将古代圣人存心养性之用功着眼处,一一检点出来,给大家来体会。
从“貌、言、视、听、思”这五事上面,我们在学修的时候,万万不可以让它们各自一体,分隔割裂,而是要努力体会怎样把五事化为一事。佛教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成相都是从心上来的,一切变化也是从心上来的,“貌、言、视、听、思”这五事也不例外。所谓“达磨西来无一事,全凭心地用功夫”,一切万法都是从心地里流出,一切万法又都汇归于心地。所以,心性功夫才是“敬用五事”的关键。
那么,心发之于“貌”,发到最外在的显现上,就是由“恭”而“肃”,这样为人则能够不怒而威,令人生起望之俨然的敬畏之心。当然这是自然的显现过程,是修心的结果,并不是要我们成天对着镜子,挤眉弄眼去练习自己用怎样的表情、态度,才会让人对你产生敬畏。心发之于“言”,进一步就到了相对内在的层面,就要由“从”到“乂”,这时候就叫做不言而信。真正内在的德性发挥到语言层面上,也许不要你多说什么,只须三言两语,甚至于一句话都不说,别人也会对你就产生信心了。这是心性功夫在语言上的表现。
心发之于“视”,从眼神上体会,则是由“明”而“哲”。心明方能眼亮,《中庸》里讲的“不见而章”,就有这样的感觉,全都心光迸发、智慧明达的表现。这个时候,任何细微的事情经过你的眼前,都会被观照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如同烛照幽微,毫厘尽显。心发之于“听”,心性功夫表现在耳朵上,就是由“聪”到“谋”,真正善于纳言,长于谋断之人,如果达到极高明处,则有《易经》里所谓“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水平。这样的人要完成一件事情,好像没费多大的力气就成了;要抵达某一个境界,好像没觉得怎么用功就到了。不会像我们,天天像抬石头一样累得腰酸背疼,仍然不见一点事业成就的影子。
最后,心发之于“思”,心体在思维上得到正用,就是进入直接做心性功夫的过程,即是由“睿”而“圣”的过程,最后达到圣人“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大家要注意了!《洪范》的核心目标,是要“建中建极”。何谓建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本立而道生。建中,就是认识心性本体,认识这个人人本具有“大中之体”。何谓建极?就是将此“大中之体”发之于外,树立起人间社会的最高典范。所以,“建中建极”的功夫,无非就是从“貌、言、视、听、思”这五个地方来。总之,这是中华古圣所传之心髓,是谓尽性之全功,人道之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