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县小吃的前世今生

据沙县小吃办官方数据显示,沙县小吃如今在全国的门店规模已超过2万多家,但据业内人士估计,全国的门店数量至少是官方数据的2~3倍。实际上,即使是官方数据的2万多家门店,其门店数量也已秒杀肯德基了。那么,沙县小吃是如何从无到有、从福建的一个山区县城挺进全国的,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路径?

1.古代汉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

沙县小吃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基础。其制作工艺源自于先秦两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有古代汉族传统饮食“活化石”的美誉,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和经济实惠而著称,受到不同人群的喜爱。

沙县小吃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口味清鲜、制作精细的传统城关派系,代表品种有扁肉、烧麦、肉包等;另一派是口味咸辣、制作粗放的乡镇民间自发派系,沙溪河以北的夏茂镇,代表品种有米冻、喜粿、米冻皮、甜烧卖和牛系列等;沙溪河以南的南霞、郑湖和高砂为代表的土家风味,代表品种有泥鳅粉干、南霞猪脚、郑湖板鸭和手工制面等。

2.小吃成为沙县跑路者的救命稻草

1992年沙县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灾难爆发,标会纷纷倒闭(标会,是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较为普遍的民间融资形式。一个标会往往由几十甚至上百人组成,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沙县几乎人人入标会)。

当年,沙县的城关、夏茂镇是标会倒闭“重灾区”。在追债的压力下,破产的“会员”大多选择跑路。据统计,只夏茂镇就有1000多人出逃,日后夏茂人也成为后来做小吃的主力军。

走出去总要讨生活,而做小吃成为最好的选择。沙县家家都有做小吃的传统,再者开小吃店本钱不需要太多,“四根竹竿撑块塑料布,两个煤炉伴只扁肉锅,就可以叫卖了” 。

沙县小吃,就是从这样的故事开始。

“一元进店,二元吃饱,五元吃好。” 便宜、口味好、快捷是沙县小吃被众多食客接受的原因。那个时期,沙县人的小吃生意红火,做小吃赚钱快的信息,也一传十,十传百,更多的沙县人背起鸳鸯锅拎着木槌,奔向城市。

3.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

沙县小吃发展现状的三大特征:

一是政府打响品牌:政府搭台、小吃唱戏。

沙县小吃的发展有赖于政府的因势利导、大力推广与保驾护航。例如,干部带头外出开店,沙县要求每个乡镇一名副科级干部留薪留职,外出开小吃店,开得好同样提拔重用。动员农民外出经营小吃,成了沙县自上而下的任务。1998年,沙县还成立了小吃办,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沙县小吃”并创办沙县小吃文化节,将每年12月8日固定为小吃文化节日子,每到这一天全县放假,成了沙县人民的节日。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沙县小吃业主逐渐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沙县也因小吃而改变,沙县小吃带动了沙县的发展,如今,沙县小吃从业人员6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3%和农村劳动力的60%,年创纯收入7亿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成了沙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是全国开花: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

目前,除西藏、甘肃、青海、新疆、黑龙江外,已遍布全国。不仅在全国开花,沙县小吃还“飘洋过海”,2010年5月4日,沙县小吃登陆台湾地区,2011年7月7日,沙县小吃进入澳门,有的还在日本、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秘鲁等国落户。

三是爆发式增长:沙县小吃从1992年始扩张至今,平均以每年1000家的开店数量增长,即使按2万多家的官方数据,也堪称全行业第一,秒杀肯德基。

沙县小吃名点小吃品种多达240多种,长年上市有50多种,有160个品种获“沙县小吃”称号,有63个品种获“福建名小吃”称号,有39个品种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沙县小吃制作工艺2007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正在收集资料向国家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沙县小吃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沙县小吃注册商标于2002年被认定为“市知名商标”,2005年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沙县于2003年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小吃之乡”称号,2006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称号。2008年开始投资建设,2010年全面落成,投资8亿多元,占地226亩,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的沙县小吃文化城落成开业。小吃文化城成为沙县小吃品牌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闽西北游客旅游、观光、饮食、购物和休闲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