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截然相反的财富观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财富观,一个真正仁德的人,就是有大智慧的人,他有了财富干什么?就是在社会上推广自身的理念,什么理念?就是做一个“仁者”的理念。我们看真正有财力的大富长者,都喜欢捐资去办教育,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本末”。在社会上发扬自己的仁德、传播做人的道义,这才是本,其他的统统都是细枝末节。“仁者以财发身”,就是做财富的主人,让财富服务于自己的理想,提高自己的声望;“不仁者以身发财”,没有仁德的人,他的眼中只有钱财,为了钱财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甚至铤而走险去攫取财富。这样的不仁之人,就是被财富牵着鼻子走,成了金钱的奴隶,最终也会让金钱害得身败名裂、倾家荡产。

上一节课我们讲过“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你如果是一个很吝啬的人,把自己的钱包捂得紧紧的,出去和朋友喝茶,自己从来都是一分钱不掏,喝酒吃饭也都是别人付账,长此以往,还会有人来和你做朋友吗?这样你能成什么事业呢?如果你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与人打交道不惜千金,那么你就会有很多朋友,就能做很大的事业。

刘邦取得了天下之后,有一次他对父亲说,你老人家以前总说我游手好闲,广交狐朋狗友,不知道多置产业,不如仲力。仲力,就是刘邦的二哥。那么,我现在为刘家置下的这个产业,比起二哥来如何?刘邦的父亲是乡间的一个土财主,二哥仲力经常外出经商,对这个家庭来说,是经常有钱拿回来的,老父亲当然很高兴,也很喜欢这个刘老二。但他就是讨厌刘邦,称他为“无赖”,因为刘邦不愿意从事劳作,相反还喜欢花钱,为朋友花钱,出手大方得很。后来他起兵造反,打败了项羽,夺得天下,一大帮功臣都是他当初结交的穷哥们。刘邦的个性就是喜欢散财,所以他当皇帝后故意问父亲,我和二哥谁置的产业大?堵得他老爹没话说。

这就是“财散则人聚”,也就是我们这里说的“以财发身”。说老实话,你真正能够千金散尽,通过散财你得到了人心,得到了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来辅佐你,你何愁事业做不大呢?你事业做大了,又何愁没有钱财进账呢?李白说得好,“千金散尽还复来”,有散尽千金的心量,你才会得到更大的福报。

“不仁者以身发财”,一个一心只盯在财富上、盯在钱上的人,那就应了一句古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这两年大家都看了不少清宫戏,知道清朝最大的贪官就是乾隆时期的和珅。这个人贪得无厌,却官居宰相之位很多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聚敛财富的手段堪称一绝。当时乾隆皇帝老了,特别宠信和珅,结果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然而乾隆皇帝刚刚咽气,嘉庆皇帝即位后立马就抄了他的家,和珅也被杀了头。当时给和珅列了二十条大罪,最大的就是贪污受贿。官府从他家中查出的财产,折算白银十一亿两。十一亿两白银是多少?大家可能对这么多钱没有直观概念。我告诉大家,当年八国联军打到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给这八个国家赔款的总额是多少?四点五亿两白银,还不如和珅家产的一半!

另外再作个对比,嘉庆年间,清朝国库每年的收入是七千万两白银,和珅的家产折算下来,相当于清朝十五年的国库收入。看看他有多贪!和珅24岁开始做官,49岁被杀头,短短25年时间就把自己的脑袋赔进去了,不止他一个人的脑袋,整个家族都跟着遭殃了。这就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换取钱财的典型。看起来和珅一时权倾天下,天下财富第一,但转眼之间,就灰飞烟灭了。抄没了和珅的家产后,嘉庆皇帝拿出二点五亿两白银,给朝廷的文武百官发放福利,把这些文武官员高兴坏了,感觉真是天上掉馅饼了啊!剩下部分全部纳入国库,充公了。那么这十一亿两白银的家产,和珅自己一辈子用了多少呢?估计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