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层传播结构
前面已经反复讲到,传播是由内部开始的,品牌传播的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企业的内部向外部传播。另外,影响消费者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口碑开始,逐渐形成广泛的影响。
先口碑,形成粉丝,由内而外。由内而外的传播是基于移动互联的特性,先调动企业的一切内部资源,形成良好的传播氛围。先要自己认为好,自己都认为不好的东西,是没有传播效果的。先聚焦到一个小群体,形成口碑,即让这部分人成为品牌和产品的粉丝,让他们成为口碑传播者、代言人去影响他们的圈子,不断扩大品牌和产品的影响力。而传统的品牌传播则相反,先要求广泛的知名度,然后逐渐收缩包围圈,找到精准的人群。这样做,不是不行,而是成本很高,“广告传播费浪费了一半”,就是这个道理。
由内而外的传播路径是:先口碑,形成内层的粉丝,粉丝去影响圈子形成传播效应,最后追求广泛的知名度,成为一个知名的品牌,苹果和小米就是这样的模式。
自媒体发动攻势。由于媒体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央视、卫视在品牌传播的作用跟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以前说“今天开进央视一辆奥拓,明天开出一辆奥迪”,现在的情况可能是 “今天开进一辆奥迪,明天奥拓也开不出来了”。
小米、褚橙都是从微博开始发动的第一场战役,最后大获全胜。
怎么才能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自媒体传播运动呢?小米的经验是活动产品化、产品活动化。什么意思呢?就是小米任何形式的产品发布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发布,如红米手机QQ空间的发布,都相当的成功。
褚橙的案例就更加经典了。如果按照平常的套路,产品上市之前打广告、找代理商,分销到终端去,然后请人做促销,这样下来,运气好的能卖动,但利润很低了;更有可能是卖不掉,因为褚橙的价格可不低啊。怎么办?人家策划了褚橙进京的事件营销,通过微博一炮而红。
怎么做到的?
让褚橙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不屈不挠的励志精神。当褚橙进京的新闻发布在微博上时,大咖看到了,王石用巴顿将军的名言“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迅速引爆了褚橙进京事件,瞬间各路大咖和名人纷纷为褚橙和褚时健站台,励志橙的名声不胫而走。
传统媒体形成合围。新闻媒体跟银行也是一样的,不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而只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在自媒体引爆市场,火的一塌糊涂的时候,传统媒体出手了,将这次时间的来龙去脉一并深挖,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这哪还需要中央一级、卫视等媒体报道啊?
这时,媒体完成了从“去中心化”到再次“中心化”的聚变反应,这种聚变比裂变的效应更大,持续时间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