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太宗规定,宦官不得过三品。中宗至玄宗时,宦官待遇渐崇,“品官黄衣已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馀人”59。玄宗对所信任的宦官,往往以三品左右监门卫将军授之,如杨思勖、高力士,均至骠骑大将军。随着玄宗怠政,宦官已经开始在皇帝的委托下处理某些政务。如牛仙童、边令诚等,内为供奉,外为监军。但是,玄宗时的宦官,仍然只是皇帝手里的工具,尚不能介入中枢决策。派出的监军使并不能干预军事指挥,只承担随时向皇帝通报军情的责任。包括倍受宠信的高力士,不过是一忠心不贰的老奴而已。只有杨思勖从讨诛韦氏起,一直带兵,属宦官中的职业军官。虽《旧唐书·宦官传·高力士》载其时“监军则权过节度,出使则列郡辟易”,但究诸史实,玄宗时宦官的主要劣迹,不过是借皇帝的信任敲诈勒索钱财而已。
安史之乱期间,皇帝为防范将领和指挥战争,多派宦官监军。如封常清和哥舒翰守潼关时有边令诚,九节度围攻安庆绪时有鱼朝恩。这时,宦官在政局动荡之际,有了较大的回旋余地,但还远远不是军队的控制者和指挥者。肃宗时因宦官李辅国辅佐其登基立有大功,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当时肃宗头衔为“天下兵马元帅”),宦官开始执政。而肃宗之后代宗的即位,又同宦官有密切联系。李辅国和程元振在张皇后要行废立之事时,杀张皇后和越王李系,为代宗登基立下了极大功劳。因此,代宗当皇帝后,李辅国曾大言不惭地对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60对此,代宗虽深感恐惧,但时值乱世,只能便宜从事,不得不继续使用宦官,由程元振取代李辅国。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入长安,代宗仓皇出逃到陕州,贵为天子却保不住首都,只有宦官鱼朝恩(时任观军容使)带领神策军迎接护卫,代宗下诏天下勤王,诸道之兵包括李光弼在内四五十日无一前来“救驾”。这无疑给代宗极大的刺激,同时也对护驾的神策军另眼相待。一返回长安,他立即任命鱼朝恩为观天下军容宣慰处置使,统领禁军。虽然鱼朝恩死后禁军复归朝官统领,但从鱼朝恩始,开了宦官不仅监军而且领军的先例。到永泰二年(766年),代宗又让宦官掌握枢密,主管文书出纳,宣传王命,类似于汉代中书,为以后的枢密使设置开了先声。
宦官的真正得势,是在德宗时期。吐蕃攻来,代宗出逃就是因为皇帝手里没有军队。德宗亦面临统一问题。尽管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但朝政已非昔比,战前叛乱的老方镇和战后形成的新方镇,有的对中央阳奉阴违,有的公开扯旗对抗,德宗急需要恢复中央政权的威望。而没有皇帝自己掌握的军队,一切都是空话。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朱泚*(cǐ)称帝,德宗不得不像代宗一样仓皇出逃。此时护卫京师的神策军已经不由宦官掌领。而德宗逃到奉天,从驾者只有宦官,神策军根本不来。德宗深受刺激,下决心建立一支能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军队。于是,他将神策军全权交给从驾宦官窦文场、霍仙鸣。接着,前来关中“平定”朱泚之乱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反,德宗惊魂未定,又出逃梁州,由神策军扈从。到贞元十二年(796年),正式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和左右神威军中护军,作为宦官使职。宦官典兵从制度上正式形成。
德宗之后的顺宗,试图依赖二王(王伾、王叔文)刷新政治,展开永贞革新,剥夺宦官之权,但手里有兵的宦官已非昔日景象。在宦官的逼迫下,顺宗只得禅位于宪宗。从此,又开了宦官凭借兵权干预废立的先例,表明宦官的权力已经发展到左右帝位的地步。宦官权力的这种恶性膨胀,正是皇权专制的极端表现和畸形产物。
宪宗号称中兴之主,重用裴度等人,以武力平定剑南、淮西,安史之乱后的中央权威,至此达到高点。但是,也就是在宪宗时期,宦官掌枢密发展为正规的常设使职枢密使,宦官专政有了制度上的保证。宪宗在位十五年,终被郭妃(穆宗之母)和宦官王守澄合谋,由宦官陈弘志所害。其后穆宗、敬宗,均用宦官王守澄执政。而敬宗又被宦官刘克明所弑。刘与王争立新君,王守澄获胜而立文宗。文宗试图除掉宦官,但以甘露之变而失败,宰相李训等被杀,文宗郁郁而终,死因可疑,由武宗继位。李德裕执政期间,亦不得不与宦官妥协。从穆宗到文宗,宦官执政的一个外在因素是当时的牛李党争,外朝宰辅随着党争如走马灯似的换人,而且两党都向宦官求助,党争严重影响了朝臣的效能,宦官则乘机渔利。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叹61,说明了当时党争对政局的重大影响。宣宗时政治尚可,“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62,然对宦官的跋扈只能略加限制,无力从根本上改变局势。其后懿宗、僖宗时期,唐室已元气大丧。河北被李克用控制,河南为朱全忠所有。到昭宗时,朱全忠诛戮宦官,并令天下节度使尽诛监军使,宦官之祸终结,唐室亦告覆亡。德宗以后共十一个皇帝,其中顺宗、宪宗、敬宗三人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七人均为宦官所立。
唐代宦官专政的历史,以德宗时期为转折点。在政治制度层次上,主要方式是由宦官担任朝官或使职,尤以使职为主。宦官担任朝官,严格计算应从肃宗时的李辅国开始。他从太子家令、太子詹事做到殿中监、兵部尚书、中书令。其后鱼朝恩自诩文武全才,还曾判国子监事,让大臣百官二百余人充附学生,并释奠于国子监,给宰臣百僚讲《易经》。宦官已可占据习俗以为神圣的清望文司,表明宦官权势的急剧扩张。但是从总体来看,宦官作为朝官作用并不显著,真正执掌政务的要职基本都是使职。宦官的使司称北司,朝官所居的法定中央政府为南衙。南衙北司之争,是唐代政治制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甘露之变后,“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63而所谓北司,是指宦官掌握的使司,不是指宦官的常规机构内侍省。内侍省在宦官专政中,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能够介入政务、左右政务的宦官,都是通过使职实现的,包括内侍省在内亦常派使职“权知”“勾稽”。有的学者认为,唐代的宦官专政实际就是内侍省专政,其论不确,应为使职专政才对。
在唐代,专为宦官设置的较为重要的使职,有监军使、观军容使、学士使、枢密使、神策中尉、宣徽使等,其中尤以神策中尉最为典型。这些多为内诸司使(监军使及由监军使演变而来的观军容使不属于内使)。但就整个北司来说,其设立和发展,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安史之乱前,使职多为朝臣担任,其设置主要是为了补充正规三省六部建制的不足。安史之乱后,在战争环境下,正规机构的官僚规则和繁琐程序越来越暴露出其严重缺陷,军事、财政等诸多压力迫使皇帝不得不采取更能适应战争需要的变通手段,北司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唐代北司到底有多少机构,至今仍不清楚。据杜牧的《东川节度使周公墓志铭》称,有“二十四内司”(见《樊川文集》卷7)。有学者据五代使用的唐内诸司旧名推断,唐代内司实际数量要多于二十四个。两《唐书》所载宦官担任过的使职,除前面提到的外,还有入蕃使、教坊使、功德使、闲厩使、五坊使、营田使、栽接使、总监使、陇右群牧使、京畿铸钱使、长春宫使、三宫检责使、飞龙使、招讨使、招抚处置使、馆驿使、粮料使、军器使、弓箭库使、排阵使、天下兵马都监等等。这些使职,有一部分不论朝官宦官均可担任,但大多为宦官专任。宦官所任的较重要使职如下:
(1)观军容使
从安史之乱起,设有监军使,到九大节度使围困安庆绪,不设统帅,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即九节度总监军,从此有了观军容使之名。到代宗时鱼朝恩以护驾功,加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此后,监军使和观军容使成为皇帝假宦官之手掌握和控制方镇的重要职务。
(2)神策中尉
神策军原是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于天宝年间在洮阳所置军镇,安史之乱后内调镇守陕州,代宗时进驻长安禁苑,并分为左右二厢,由鱼朝恩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兼知神策军兵马使,成为替代以往“北衙六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其中羽林军、龙武军于龙朔、开元时置,此时已仅具形式,肃宗时所置神武军力量薄弱)的中央禁军。鱼朝恩被元载除掉后,神策军脱离了宦官的控制。泾原兵变后,德宗又将神策军委以宦官。贞元时,置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任;置左右神威军中护军(由肃宗时设置的殿前射生改置),由宦官焦希望、张尚进分任。宪宗时废神武军、神威军,合并为天威军,后又将其改隶神策军。从此,禁军尽属神策军,而且一直由宦官统领,直到朱温诛灭宦官废神策军为止。左右神策中尉掌军,左右枢密使掌政,成为晚唐“四贵”。
(3)枢密使
本来,唐代以门下省掌握皇帝的文书往来,但是,玄宗时为了方便,起用宦官代行门下省的承受章奏职权。时高力士在这一方面权力尤重。“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64天宝年间,安禄山派何千年奏表陈事,请以蕃将代替汉将。玄宗“遣中使袁思艺宣付中书门下,即日进画,便写告身付千年。”(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中)代宗时,“始以中人掌枢密用事”,此中人即宦官董秀。其后代宗发觉董秀与宰相元载勾结,先杀董秀,后诛元载。顺宗时,枢密使刘光琦、俱文珍逐二王八司马,迫顺宗立宪宗。宪宗即位后,自然加大枢密使的权力。史称宪宗元和初正式设立枢密使,据此推测枢密使机构由此制度化。宪宗时的首任枢密使为刘光琦和梁守谦二人。枢密使设置之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65后枢密院分为东西二院,枢密使分掌二院,亦称东西二使。大概东西两院之分,即宪宗时之事。枢密使常设后,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刘光琦担任枢密使时,宰相议事与其意见如有不合,刘光琦便让中书吏员转达自己的意图,“未尝不遂所欲”。宰相反过来要听命于枢密使。枢密使奉皇帝之命,还可与宰相共参政事。“枢密使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高彦休:《唐阙史》卷下)甚至与谋废立。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所害,掌政的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与掌军的神策中尉魏从简、梁守谦(还有宰相裴度)合谋共立文宗。其时皇帝任命宰相,枢密使也要参与其中。武宗时,任命崔铉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由翰林学士韦琮草诏,未经过枢密使刘行深、杨钦义。“老宦者尤之曰:此由刘杨懦怯,堕败旧风故也。”66所谓“旧风”,就是枢密使可参与宰相任命。在牛李党争中,两党都曾通过枢密使谋求宰相与翰林学士之职。懿宗时,枢密使干政已经得到了外朝的正式承认。当时宰相杜悰说:“内外之臣,事犹一体;宰相枢密,共参国政。”并称:“中尉、枢密权重禁闱”。“时以两中尉、两枢密为四贵。”67宦官通过枢密使一职专权,有“万机之予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之称(《旧唐书·宦官传》序)。因此,晚唐稍有作为的皇帝,都在枢密、翰林、宰相之间搞平衡。唐代即将灭亡之际,于天祐二年(905年)废除了枢密使。五代后梁改置崇政院,其后又改为枢密院,但由士人任职,分领政事,开了两宋枢密院的先声。
(4)学士使
又称翰林院使,二人,设置年代不详,负责在皇帝和翰林院之间传宣汇报。“进则承睿旨而宣于下,退则受嘉谟而达于上。军国之重事,古今之大体,庶政之损益,众情之异同,悉以开揽,因而启发。”68皇帝通过中尉掌握军队,通过枢密使掌握宰相,通过学士使掌握翰林,宦官全面介入了军国要务。
(5)宣徽使
设置年代不详,大约与枢密使同期,最晚至大历末年已经出现。宫闱令西门珍,“大历之末,擢居宣徽”(《宫闱令西门珍墓志》,见《唐代墓志汇编》)。宣徽院的设置,可能与枢密院相仿,有南北两院。会昌六年(846年),刘遵礼任宣徽北院使,次年又改任宣徽南院使(刘瞻:《刘遵礼墓志铭》,《全唐文》卷747)。宣徽使是内诸司使的总管,宋人徐度《却扫编》卷下称:“宣徽使本唐宦者之官,故其所掌皆琐细之事。本朝更用士人,品秩亚二府,有南北院,南院比北院资望尤优。然其职役多因唐之旧:赐群臣新火;及诸司使至崇班内侍供奉,诸司工匠、兵卒名籍;及三班以下迁补、假故、鞫*(鞫读音jū,审问)劾;春秋及圣节大宴,节度迎授恩命,上元张灯,四时祠祭,契丹朝贡,内庭学士赴上,督其供张;内外进奉名物,教坊伶人岁给衣带,郊,御殿,朝谒圣容,赐酺*(读音pú,指欢聚饮酒),国忌;诸司使下别籍分产,诸司工匠休假之类。”宋袭唐旧,以宋制推之,唐宣徽使应该总揽内诸司杂务。另外,唐代宣徽使也可承帝命宣传诏旨。懿宗咸通二年(861年),宣徽使杨公庆到中书门下对宰相杜悰宣付“斜封文书”,并口授圣意69。就是一例。
除内诸使外,到中晚唐,原来属于朝官担任的使职,也逐渐由宦官接替,这是宦官执掌朝政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