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斗私字一闪念

这一章文字非常简明,大家一看就很清楚。什么是圣人之道?说白了就是一个至公之心。为什么至公之心就是圣人之道呢?“曰:天地至公已矣。”天地本来就是至公的,不会徇任何私情。我们看“5·12”大地震来了,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不管是有钱人还是乞丐,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总之,地震一来,都没有任何分别,这也是至公的一种表现——上天对万物都是平等的,阳光既照到好人头上,也照到恶人头上;劫难既降临到坏人头上,也降临到好人头上。

但是,怎样才把这种天地至公的感觉,和我们的心性修养结合在一起呢?并不是说得出一个结论,给大家说说“至公而已”就完了。

像我这样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从小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要大公无私,要公而忘私,从小就有这种思想在影响我们对生活、对事物的判断。但是,每个人是不是就能对这种判断有很明确的标准呢?是不是能够义无反顾地按这个标准做到呢?这是个大问题。对于我个人来说,有时也会陷入一种很尴尬的处境。在公与私的关系上,还是经常会出现一些为了一己之利而冒出来的私心杂念。以前我们经常说“狠斗私字一闪念”,有时候我们心里的这个“私”字冒出来了,还下不了决心去斗它、去消灭它,虽然观照到了这个私念,但还是对自己心不狠,不忍心就地把它消灭掉。所以,在对待公与私的关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矛盾。除非像周敦颐先生说的一样,除非你成了圣人,成了菩萨,在这个问题上才能彻底看破、放下、解决。

为什么我们这些凡夫会有这些矛盾呢?虽然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一直在提倡公心,但为什么还一直有这种犹豫不决的尴尬情况出现呢?这还是和我们为人做事的发愿、发心有关系。

我们在座中有些是佛教徒,皈依、受戒的时候也发起过无我利他的大愿;有些朋友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国学,内心也有一心为公的愿望,经常会想到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但是我们也要时时留心,我们发的这个大愿,是不是时时处处都在脑门上?是不是能够一直坚定,成为我们思想行动的核心动力?当私字一闪念的时候,你的大愿还在不在?你的愿力能不能够控制住私心?总之,这是一个大问题。